在若尔盖县辖曼镇河拉村,当地藏族牧民背运高原柳(5月12日摄)。
5月的若尔盖大草原,万物复苏。在四川省若尔盖县辖曼镇河拉村治沙点,100多名藏族牧民背运有机肥料和草帘子,编沙障,撒草种,在沙丘中紧张地劳作。很快,裸露的沙地被覆盖成错落有致的块状。
河拉村治沙点面积有5000多亩,起起伏伏的山梁两侧已经被漫天黄沙覆盖,沙丘下住着巴姆措和多吉当周两户牧民。多吉当周告诉记者,大风一刮,沙子铺天盖地,在狂风大作的冬季,他每天要扫好几次地,然后把扫出的一堆沙子背到屋外。
这里只是若尔盖大草原沙化的一个缩影。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伴随着气候变暖、降雨量减少、鼠害等自然因素,以及开沟排水疏干沼泽、过度放牧等人为原因,若尔盖大草原开始沙化,形式十分严峻。
2017年,河拉村开始尝试“高原柳沙障+灌草复合种植”的治沙模式,就是外围用高原柳编织沙障,在沙障内种草和插高山柳,让沙地慢慢恢复为草地。尝试在沙丘迎风面覆盖草帘子,防止风吹走草种和柳苗,效果不错。每年4月初到5月底的两个月是最宝贵的治沙时间,因为这段时间高原柳和草种成活率高。若尔盖县共有128个治沙点,治沙的人们在治沙点搭帐篷安家,争分夺秒地栽种高山柳。
据若尔盖县环林局的数据显示,从2007年起至今,若尔盖大草原共使用治沙资金26625万元,治理沙化草原23619.79公顷,占沙化总面积的29%。今年又争取到治沙资金19507万元,预计治理沙化土地17706.67公顷,到2020年预计完成42984.5公顷的沙化土地治理任务。
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