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的人群
最初,天河公园相亲角远近闻名,人声鼎沸。最多时,每天可挂上万份相亲资料,上千人来来往往。老年人有来此处看能不能找伴的,但更多的是为家里的儿女找对象。 这些相亲老人的孩子以70后80后居多,也有父母为刚毕业的孩子未雨绸缪。电视台、设计研究院、金融行业、互联网工作的应有具有。
天河公园内义工李大姐、邢伯夫妇一直帮家长登记资料、打印、过塑、张贴,难免忙不过来。热心的刘伯便做起了义工,每天中午便要到天河公园挂资料。和他一起做义工的有十几位家长,久而久之,事情繁多,受气不少,刘伯便放弃了做义工的打算,但仍每周坚持来挂资料。后来其他义工也逐渐放弃,如今这里打印过塑张贴等事情都得家长自己做。
给女儿相亲并非是项轻松活,不少婚介混到人群中间抄录号码,刘伯因此不胜其扰,有时还需出言制止。打电话来询问情况的也不少,符合条件的却凤毛麟角,原本热衷于和家长交换情况的刘伯逐渐喜欢站在角落处,身量高大身形瘦削的他原本便严肃,一站三年之后,在热闹的相亲角越发显得冷峻。
相亲经:差一厘米也不行
刘伯女儿名校硕士毕业,如今在事业单位工作,在刘伯心中,女儿“才貌双全”,无奈,总碰不到合适的,寻寻觅觅便晃悠到了35岁。久为女儿相亲的刘伯熟知相亲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大龄优质女与低收入男难找对象,他心中也有一套成熟的“相亲经”。
首先对方学历不能低于本科,谈到学历刘伯颇有些谈兴,在天河公园蹲点三年,他发现高学历女孩远多于高学历男孩。“我在这只看到十来个男孩学历达到博士,女孩是博士或海归的则有大把。”然而,尽管高学历男稀缺,但刘伯并不愿放低标准,“即使对方不是硕士,至少也要是本科,不然没有共同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