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不靠的新“愚公”
八里河在荒滩上“无中生有”的举措,为安徽皖北淮河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样本。
今年7月,为筹备安徽省政协“加快淮河流域旅游产业发展”界别协商会,省政协专题调研组来到这里,八里河人在创业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干劲让人印象深刻。“八里河这种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精神太可贵了!”调研组组长、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李修松这样说。
李修松认为,由于自然条件等原因,淮河流域在安徽全省范围内发展相对落后。在当前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这些贫困地区的主观能动性是否充分发挥至关重要,“贫困地区千万不能有‘等、靠、要’的思想,要自己有想法和规划,要‘干’字当头,先把事情做起来,这样上级部门的支持也有了明确方向,效果会更好。”
事实上,这个观点已在八里河的发展中得到了验证。据颍上县县长窦灿辉介绍,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在极力培育这颗淮河上的明珠,举全县之力为八里河宣传造势。
而八里河的发展也推动县里确定了“生态立县”的主基调,“八里河让人真切地感觉到,发展旅游也可以带动老百姓致富。”窦灿辉表示,八里河地形地貌在颍上县乃至整个淮河流域很具有代表性,这里的发展模式其他地方也可以复制。“现在的颍上正在打造‘全域性八里河’的概念,将八里河周边乃至全县都纳入景区的建设范围。”
“八里河现象除了这种艰苦创业的精神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干部队伍的建设。”对于八里河的发展,和张家旺搭班子的原镇长、现阜阳市颍州区西湖风景区管委会主任李士坤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1989年始,随着新区委书记的上任,一批年轻的干部走上了区、乡、村的工作岗位。在这批上任的干部中,有很多是地道的“泥腿子”,甚至还有从偷鱼户中“改造”过来的积极分子。
当时区委的指导思想是:要用有本事的干部,大干部要有大本事,小干部要有小本事。因为“干部是社会的筋骨,只有筋骨强健,肌肉才会发达,血液才会通畅”。
这些出身农村的干部,对基层情况熟悉,工作能吃苦,成为“干部”后积极性也高。
为了提高干部素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来规范他们的言行:不允许到群众家吃饭,生活上不允许特殊化,上工干活也都和村民一样。
据介绍,当时干部因为白天要干活,日常开会只能在晚上进行。久而久之,“白加黑”也成了八里河干部特有的工作作风。
对于这种作风,即使是后来到此工作的干部同样有切身感受。1998年冬,原镇党委书记刘军回忆道,“上午刚报到,晚上就跟着武装部长等人去巡湖(渔场),一圈下来近百里路,一直到夜里三点才回宿舍,浑身都散架了……”
“正己才能正人,你不把自己管好,老百姓凭什么要跟着你干?不打造一个肯干事有凝聚力的班子,怎么可能带领群众过好日子?”这是八里河干部的共识。
“在这种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干部,外在的表现就是思想比较统一,凝聚力强。”和刘军同时任职的原镇长林继辉表示,“人心思上,面向未来”,一直是八里河干部的特点,同事之间,前后任之间,都容易形成共识和合力。
因此,景区发展至今,一个很鲜明的特点就是一任接着一任干。“八里河的发展是一个愚公移山、不断积累的过程。20多年来,如果期间发展思路有变,可能就不会有今天的成绩。”安徽省旅游局副局长王云波这样评价。
一直在路上
今年“十一”期间,八里河的旅游业绩再创新高。黄金周内,景区共接待游客超过36万人次,门票收入超1200多万元。
“这个成绩也是不断创新转型升级的结果。”镇长王文新介绍称,近年来,景区一直向着更加规范化的道路前进,着力推动景区升级、服务升级和品牌升级。
“八里河给人的印象就是在不断拉高自己的标杆。”王云波表示,虽然是农民公园,但他们与时俱进,敢于瞄着中国景区最高的标准去建设,这和当初创建公园时的魄力是一脉相承的。
“八里河初创时期的景点,现在看来已经有些过时,但它承载的中国农民首创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在安徽省旅游局局长万以学看来,在加快皖北旅游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的正是这种精神。
记者了解到,在近年来安徽省旅游局的战略布局中,皖北旅游被推上重要位置。“没有皖北旅游的崛起,就没有安徽旅游的整体崛起。”安徽省旅游局认为,八里河是皖北淮河流域旅游发展的一面旗帜。它的发展也让很多地方重新审视自己———“这样一个毫无资源优势的地方能发展起来,我们为什么不可以?”
今年8月起,八里河的转型升级又有了新的内容。
当月初,国家旅游局摘掉了两个5A级景区的帽子。这在仅由老百姓手捧肩扛建起的八里河景区造成了不小的震撼:“5A”的帽子不是戴上就拿不掉的。
虽然顶着“第一个由农民建造的5A级景区”的光环,但和省内外著名的景区相比,八里河自感“差距明显”。
“硬件没优势,至少不能在软件上掉链子!”8月10日,安徽省旅游局在全省A级景区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八里河则以此为契机,严格按照最新5A标准和《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全面落实整改——在相关调研组明察暗访之后,一批又一批的兄弟景区前来这里考察学习……
“景区寄托着我们旅游富民的梦想,是我们的荣誉,更是责任所在!”张斌告诉记者,他们会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来保护这块旅游招牌。
【专题】精准扶贫 安徽打响“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