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射中心设有加加林像,经常会有附近的居民前来献花。(图片来源:中国日报记者 任奇)
中国日报布拉克维申斯克6月29日电(记者 任奇) 2007年,普京正式签署总统令,在俄阿穆尔州齐奥尔科夫斯基市的乌格列戈尔斯克镇修建世界上最先进的航天发射场——“东方”航天发射场,并由副总理罗戈津亲自担任项目协调员。2012年开工建设以来,普京本人三次亲临视察。4月28日,普京在因技术故障推迟一日发射的情况下,终于亲眼见证了火箭成功升空。
中国日报记者有幸成为首批到访今年刚刚投入使用的这座带着神秘色彩的航天基地的中国记者之一。
从位于黑河市对岸的布拉戈维申斯克市出发,汽车行进了180公里,越过一望无际的湿地草场,足足用了3个小时才抵达“东方”航天发射场。
据介绍,这是俄首座民用航天发射场,发射场本身面积700平方公里,连同周围其他基础设施共占地1035平方公里。今年4月28日,“东方”航天发射场完成了第一次发射任务,一枚“联盟2.1A”运载火箭将“罗蒙诺索夫”科研卫星等三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里承载着俄罗斯航空新探索的希望,是实现独立发射的重要举措。
“发射场所在的地名叫齐奥尔科夫斯基市,是为了纪念俄罗斯宇宙航行学奠基人齐奥尔科夫斯基而命名。这里曾是一个不为人知的小村庄”,发射场博物馆讲解员奥莉加说。
20世纪60年代,随着核武器的阴影在全球蔓延,前苏联开始在远东地区秘密部署防御工事。当时,村子里来了一组地质学家,对当地土壤、水源检测一番之后,趁着夜色运来了一批煤炭,第二天再对外宣称在当地找到了煤矿。从此,小村子更名为“乌格列戈尔斯克”,意为“煤山”,用“采煤”来掩饰战略火箭军修建导弹发射井的军事行动。
“今天的博物馆就是当年战略火箭军第27师居住的军营改建而成”,奥莉加介绍说,核不扩散条约生效后,这个导弹发射基地被废弃。苏联解体后,拜依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归属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开始筹划建立本土航天基地。
俄航天集团公司“东方”航天发射场副总经理莫尔恰诺夫见到中国记者的第一句话就是:“今天的俄罗斯是开放的,发射场也是完全开放的、和平的、商业的,我们什么都不会对中国朋友隐瞒!”
穿过碧绿的森林和野花盛开的草地,绕过繁忙的施工现场,发射场的建筑规划有序、干净整洁。发射场技术综合体负责人纳苏连科带领记者先后参观了火箭组装车间、移行器廊道、航天器组装车间。
“航天器组装车间温度湿度都有严格规定,卫生要求非常严格,有的区域甚至超过医院的手术室”,行走在宽敞空旷的航天器组装车间,纳苏联科向记者依次介绍了六个工作区域,“三个用于组装航天器,两个用于组装助推器,一个用于组装火箭鼻锥。这些精密部件组装好后,就装载在巨大的黄色移行器上,沿轨道送进另一个车间去与运载火箭‘见面’。”
了解完组装和填装燃料的环节,记者再次坐上大巴,前往4公里外的发射基地。
没有森严的戒备,记者们穿过场区大门,就见到旷野上矗立着的53米高的“铁楼”,这座进行发射前准备工作的可移动服务塔台重达1600吨,在旷野中异常“显眼”。
“火箭沿专用铁路运来之后,塔台就会主动‘上前迎接’,将火箭包裹在里面,移向发射平台。”发射准备工作负责人斯威特洛夫介绍说,技术人员将火箭固定在塔台内部的四个支架上,再进行细节作业,这个过程一般需要72小时。完成准备后,塔台再主动“退后”,给火箭发射腾出空间。
“目前,只有法属圭亚那的库鲁航天中心有类似设计,但是那个塔台是开放式的。我们的塔台是封闭式结构,里面有空调、通风和供暖设备,可以保证人员在严酷天气条件下继续作业,将天气对发射准备工作的影响降到最低。”斯威特洛夫自豪地说,发射平台处用混凝土浇筑的70米深的排气坑,能够保护周边自然环境不受火箭升空时的火焰破坏。
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与新建的“东方”航天发射场相比,位于哈萨克斯坦的拜依科努尔发射场的设施已经相对陈旧,一部分房屋甚至疏于管理,甚至已经成为牧民临时房屋。“东方”发射场电脑自动化程度更高,设施更为先进。按照计划,2020年前,“东方”航天发射场将取代拜依科努尔发射场成为俄航天发射中心,大约45%的发射任务将在这里进行,未来还将开展航天领域的国际合作。
今年是世界首次载人航天55周年,“东方”航天发射场随处可见世界首位宇航员加加林的肖像和他的两句名言:“出发吧!”和“昂起头!”。上世纪,苏联航天事业曾经辉煌一时,创造了无数个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随之诞生了“卫星”饭店、“礼炮”宾馆等知名建筑以及《太空索拉里斯》、《排万难而至星斗》等科幻题材的文艺作品。
然而,苏联解体给俄罗斯航空业带来的重创,至今仍未完全消弭。比如商业卫星发射的主力平台“质子-M”火箭去年就曾事故频出。俄航天研究院院士茹科夫曾坦言,俄罗斯航天事业面临机制缺乏、人才断档、经费缺乏的瓶颈,目前的复杂经济形势更是雪上加霜。
不过,俄罗斯发展航天事业的雄心并未因这些因素消减。普京曾经提出俄罗斯航天应占据世界市场份额一半的目标。俄航天政策研究所所长莫伊谢耶夫认为,俄罗斯航天需要扩大出口并拓宽国际合作,需要世界知名度和国民自豪感。“东方”航天发射场身上正承载着这一重任。明年7到8月之间,俄罗斯计划在“东方”发射场进行第二次发射,并期望到2018年能在这里发射载人飞船。
俄罗斯媒体曾将“东方”航天发射场称作“当代俄罗斯规模最大、雄心最强的建设项目”。西方《外交官》杂志文章也认为发射场充分展示了普京振兴俄远东地区的雄心。发射场不但能够助力航天事业发展,在俄罗斯经济“向东看”过程中也能起到刺激作用。阿穆尔州州长科兹洛夫日前曾向媒体透露,目前航空发射场一年能为阿州带来6亿卢布(约合6216万元人民币)的财政收入和大约2000个就业岗位,到2025年税收估计将扩大到1700亿卢布。目前最紧俏的就是能达到发射场需求的高水平工作人员,为此阿穆尔大学成立了专门的教育中心,并在2015年选拔了20名大学生进行为期两年的培养。
“东方”航天发射中心距离中国边境不到200公里。有分析人士认为,俄罗斯放弃发展莫斯科以北850公里处的普列谢茨克发射场是因为离西部边境过近,风险过大。选址阿穆尔州南部充分体现了俄中之间高水平的战略互信。进入航天基地在任何一个国家都非易事,而莫尔恰诺夫在送记者离开发射场时诚恳表示,他非常欢迎中国记者能够再次光临,到“东方”航天发射场建设成熟可以走向国际合作时,也非常希望能与中国同行交流。
(编辑:严玉洁 高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