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中东之行:凸显中国在中东的新角色
当地时间1月1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利雅得同沙特阿拉伯国王萨勒曼举行会谈。会谈后,萨勒曼国王向习近平授予阿卜杜勒-阿齐兹勋章。[新华社记者鞠鹏摄]
在这样的语境下,中国的旨在促进当地发展和互利共赢的中东政策与美国失败的中东政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中东问题上,美国过度依靠军事干预直接体现了美国经济实力的衰退,以及美国对外援助和金融资源的相对衰落。尽管中国在军事实力上还无法与美国相提并论,但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金融强国。
截止2013年年底,中国的年度国内储蓄总额达到4 .8万亿美元,美国为2.7万亿美元。中国的净储蓄,包括固定资本消耗,达到3万亿美元,美国只有0.4万亿美元。两相对比,就可以发现中国在金融实力上的明显优势。因此,中国才有能力牵头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并提出一系列相关的战略。这就形成了当下国际地缘政治关系的新格局,美国靠的是炸弹,中国靠的银行。
这种交织格局在中东地区,体现极为明显。美国以武力摧毁了的,中国要用财力重建起来。美国给当地人带来的是灾难,中国带来的是稳定和繁荣。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中东,中国不仅有直接的经济关切,还与许多国际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政治利益交集:
稳定的经济形势符合中东国家的基本利益。埃及面临严峻的经济困难,而沙特和伊朗的经济调整空间被下跌的油价严重压缩;
欧洲希望中东的稳定能够减轻难民危机和恐怖的威胁;
俄罗斯希望中东地区的稳定可以减轻高加索地区圣战组织的恐怖威胁,有助于稳固其在中东的长期盟友-叙利亚的阿萨德的地位。
因此,许多国际势力都希望中国能够在中东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与俄罗斯不同,中国在中东没有直接的军事利益。一些西方媒体说中国将武力干涉中东局势是一厢情愿的无稽之谈。中国拥有的是可以用于外交的巨大经济实力的优势。
中国不可能只靠自身力量稳定中东局势,中国政府也从未这样打算。但中国却是解决中东问题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应该有很多国际势力密切关注习近平访问中东三国,关注中国与该地区在能源合作和“一带一路”战略上将取得怎样的成果。(编译 李洋)
(作者为中国网专栏作家,知名中国宏观经济问题研究学者。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原文链接:Xi's visit highlights China's new Middle East ro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