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布其模式: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经验

来源:中国网
2015-12-17 10:58:49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人类除了努力减排温室气体,还有其他路径可入手吗?

刚刚结束的巴黎气候大会,一个来自中国的实践案例提供了新的选择:通过荒漠化治理,同样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法国当地时间12月1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组织、北京大学等机构联合发布的《中国库布其生态财富创造模式和成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致力于治理沙漠的企业家王文彪,用近30年的时间,将1.27万平方公里的沙漠披上绿装,将环境治理与市场、产业相结合,实现了可持续的沙漠生态财富创造模式。

《报告》同时强调,“库布其模式”融汇科技创新、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其最大贡献不仅在于创造了大量生态财富,更重要的是让人们重新认识沙漠,为世界更多的沙漠变成绿洲带来了可能和希望。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说,气候变化与荒漠化在各个方面密切影响、相互联系,不断变化的气候环境和越来越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将进一步加剧土地荒漠化和干旱,导致粮食供应情况恶化,并使脱贫人口重新回到贫困状态。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组织秘书处执行秘书莫妮卡·巴布女士认为,人类未来的发展前景取决于今日所处土地的状况与产出力。应当认识到尽快采取措施适应气候变化的必要性,并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土地管理、促进荒漠化土地恢复这两个目标列为重中之重。

根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组织最新研究,每修复5亿公顷的退化农业用地,就能吸收全球化石能源燃烧产生的碳排放总量的1/3,除此之外,还能为当地增创居民就业岗位、带来经济转型机会,推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巴黎中国说

巧合的是,当多个联合国组织向全世界推荐这一模式时,中国大多数疆域正在被深灰的雾霾所笼罩,凸显了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的气候变化的严峻而迫切的现实压力。

这份《报告》重点展示了中国库布其“治沙、生态、经济、民生”平衡驱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案例;展现了中国企业积极响应、认真践行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庄严承诺的有力行动。

库布其模式: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经验

全球治沙领导者奖获得者,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在巴黎气候大会上

作为全球治沙领导者,王文彪分享了中国在生态治理、环境改善和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经验,并向全球推广中国库布其沙漠治理、生态修复的技术和模式,以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防治沙漠化、应对气候变化和消除贫困的能力,特别是2030年全球土地零退化目标的实现。

《报告》的发布,为今年的气候大会增色不少。中国也以更多元的形象,出现在世界舞台上。以往,作为发展中国家中的大国,中国在减排问题上,常常遭遇发达国家的非议。而中国秉持什么样的生态发展战略,也受到全球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关切。

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做了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的发言。他提出,中国在国际气候治理的架构过程中,率先推动合作共赢、公平正义、包容互鉴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对目前的全球治理模式进行修正和重构。

习近平特别宣布了中国推动气候变化领域南南合作的新举措:为了展现中国负责任发展中大国的形象与定位,中国将通过南南合作,向发展中国家推广中国低碳发展的新理念、新战略、新措施和新技术。

而作为新理念和新技术的代表,库布其模式就此登上巴黎的国际舞台,它所代表的中国防治荒漠化技术,或将成为中国继高铁和核电之后,第三个可以走向世界,造福全人类的成果。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指出,《报告》发布旨在通过分享中国环境治理中的成功案例,来展示一个发展中大国主动承担生态责任、举国上下齐心探索的态度与行动,进而为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治理提供一份启示与参考。联合国多家国际机构出席此次会议,足以表明这一议题的重要性,也说明中国的积极行动正日益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与肯定。

库布其模式

1984年,俯瞰着西部中国广袤而贫瘠的荒原,中国科学家钱学森抛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预言——中国的西部有16亿亩的沙漠戈壁,将会为国人每年生长出几千个亿!而这绝不是神话,它只需要走一条途径:发展沙产业。

钱学森认为:凡是有阳光普照,可直接进行植物光合作用的空间区域,都可以成为农业型知识密集产业的发展空间,具有充沛阳光资源的沙漠、戈壁可以发展成为农业型产业空间。

30年过去了,正是在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的亿利资源集团,成功地摸索出一条沙漠治理、经济效益以及精准扶贫并重的“库布其模式”。

库布其模式: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经验

如今的库布其沙漠绿野茫茫,治理修复1.1万平方公里,绿化面积6000余平方公里

究竟什么是“库布其模式”?

沿着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的穿沙公路,可以看到一排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光伏电板。2011年,亿利资源集团在库布其沙漠开发了110MW的“光、电、草、牧”为一体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已经并网发电。在沙漠里,光伏电池板遮风遮荫,促进了植物的生长,并为散养的羊和鸡提供庇护,禽畜的粪便提供了有机肥料,改良了土壤,使土地得到了修复。

这一产业设计既绿化了沙漠,又发展了沙漠种养殖业,还创造了源源不断的绿色能源。在这个模式下,不仅光伏产业有投资效益,也促进了生态修复的效益,其中生态收益占到光伏收益的20%多,这让治理沙漠修复生态成为一个钱景可期的大生意,大大提高了可持续性和可推广性。

库布其模式更大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荒漠化治理的技术创新,也是改善沙漠地区生存状态的社会实验。

1997年,亿利资源集团经过3年的艰苦奋战,终于打通了第一条纵贯库布其沙漠南北、全长65公里的“穿沙公路”。笔直的沙漠公路的到来,使得这里的农牧民得以走出沙漠,通过移民搬迁,接轨现代生活。而搬离沙漠并非终点,亿利资源集团通过不断探索可持续的沙漠产业,将这些农牧民变成亿利的合作者,并从沙漠中获得财富。

这些沙漠里的农牧民,有的以沙漠土地入股,成为了企业的股东,有的直接参与了企业的生态建设和产业化工程建设,成为了企业的工人。

这些年,亿利资源集团修建了5条全长500多公里的纵向穿沙公路,实现了“分而治之”,而且路修到哪里,水电就通到哪里,绿化就跟到哪里,并逐步延伸。这些绿化大军们,通过围封限牧、飞播、大自然修复和林草药集约化,使得荒漠披上了绿色,并探索并确立了“锁住四周、渗透腹部、以路划区、分割治理”的防沙用沙战略。

与此同时,亿利资源集团累计为农牧民创造了近100万个就业岗位,每年直接就业5000多人,间接就业10万多人,每年劳务费1亿多元,当地农牧民收入在10年间增长了7倍。可以说,亿利资源集团和沙漠的农牧民,一起互动,相互支撑,开创了一条和谐共赢的防沙绿化的社会发展模式,帮助千千万万个农牧民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向世界开放

亿利资源集团近30年的沙漠修复和发展沙产业的实践说明,沙漠是可以治理的,沙漠的光热等自然禀赋完全可以利用。

而这一实践的核心价值在于:亿利资源集团的荒漠化治理,系统化发展了“生态修复、生态牧业、生态健康、生态旅游、生态光能、生态工业”的“六位一体”沙漠生态产业体系。同时,还积累了1000多种耐寒、耐旱、耐盐碱的种质资源,建成西北最大的种质资源库,创新了“气流法”植树等100多项沙漠生态技术和100多种“沙漠生态工艺包”,创造了1000多亿元的公司价值,创造了4600多亿元的生态资产。

在学术领域,库布其模式早已被认为是世界治沙领域的标杆,近年来受到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组织(UNCCD)和其他有关组织的积极推广。今年夏季,在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上,来自非洲、中东等国家的科研人员和政府官员,纷纷走进库布其考察和学习,越来越多来自全球沙漠地区的科学家,在考察完毕后,开始思索怎样复制和借鉴库布其模式。

巴黎气候大会上发布的《报告》分析认定,亿利资源集团在改善沙漠生态、发展沙漠产业、消除沙区贫困、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成就卓著,创造了4600多亿元人民币的生态财富,修复绿化沙漠1.27万平方公里(其中库布其治理修复1.1万平方公里,绿化面积6000余平方公里),生态减贫超10万人,为100余万人(次)提供就业机会。

荒漠化治理关乎荒漠化地区人民的生存环境、全球气候变化、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正如习近平主席宣示的那样,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荒漠化治理的经验,将面向世界开放,广泛开展防沙治沙国际合作。

以全球视野观察,作为一个微观上的治理主体,亿利资源集团无疑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寻找到了一个可贵的平衡,让治理沙漠成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作为微观的市场主体,这样的模式与国家战略共振,与全人类的发展相呼应,具有非凡的意义。

可以说,通过实践创新,亿利资源集团形成并输出了一个成功的模式——“库布其沙漠生态财富创造模式”,走出了一条立足中国、造福世界的沙漠综合治理道路。库布其模式带来的希望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人类将有更多的路径和方式同时发力。

联合国副秘书长兼亚太经社会执行秘书沙穆沙德阿赫塔尔表示,库布其沙漠治理历程令人联想到许多深受土地荒漠化威胁的地区。防治土地荒漠化具有多重效益,有利于消除贫困、提高粮食安全、加强相关地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各国应尽可能调动更丰富的资源,鼓励私营领域参与,创造可持续的生态经济模式。

曾两度赴中国库布其沙漠考察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代表杰玛•谢菲尔德说,“库布其模式”代表着一种可持续的商业发展模式,极具启发意义,希望这一成功经验能在全世界推广。已经数次到访中国库布其沙漠的莫妮卡·巴布,对“库布其模式”十分推崇,在这个攸关全人类未来的平台上,她说:库布其模式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杰出示范。

库布其模式,到了为全人类造福的时候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