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流向有不同的主张:往回流、往东流、往西流、往前流。往回流,是辛亥革命后的复辟派,以及当代中国个别新儒家中主张“儒化社会主义”“儒化共产党”的思潮。这是往回流的复古思潮。往东流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败于自己的学生日本而引发的留学东洋的热潮,但很快就为西流所取代。往西流是主张“全盘西化”。这种思潮,是反对“中国文化优越”论的保守旧思想,其中包含向西方学习的某些合理主张,可“全盘西化”的政治道路是走不通的。在当代社会主义中国,“全盘西化”则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逆向而行的思潮,其中不乏“西化”和“分化”的诱饵,是为在中国推行“颜色革命”从思想上铺路。可以说,往回流、往东流、往西流,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断流。只有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吸取西方先进的优秀文化,建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使中华民族文化滚滚前流。保持中国传统文化滚滚前流的机制,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可不可以“尊孔读经”

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中,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文化复兴与文化复古的界线问题。其中最尖锐最具争论性的问题,就是要不要尊孔读经,可不可以尊孔读经。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是具体的。为维护封建制度或复辟封建帝制的“尊孔读经”,无论是清末的中体西用还是袁世凯们提倡的“尊孔读经”,都是我们必须反对的。某些文化保守主义者提倡的以对抗马克思主义为目的、以抵制西方文明优秀成果为旨归的“尊孔读经”,也是我们不能赞同的。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尊孔读经”是另一种性质的问题。此一时,彼一时。经,要不要读?这是毫无疑问的。“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文本载体,要深入研究和理解传统文化,读经是必经之路。“孔”,要不要尊?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整理者、继承者和创造者,理应受到尊敬。关键不在于是否“尊孔读经”,而在于为什么读,如何读;为什么尊,如何尊。创造性转化,是文化复兴和文化复古的界线。文化复兴立足点是今,是古为今用;文化复古的立足点是古,是今不如古。

只有创造性转化,才是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枢纽。而创造性转化的理论和方法论原则,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指导。我们不可能依然按照封建统治者的态度对待孔子和儒家学说。中国的变革,不是沿着原有的改朝换代方式向前发展,而是社会形态的变化。这种变化,不可能不改变孔子和儒学在封建社会原来的地位和功能。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历代帝王对孔子加封的那些“阔得吓人的头衔”中,既看到孔子在中华民族的地位,同时也看到历代统治者尊孔的政治意图。中国共产党人同样尊重孔子,但不是把它作为维护既定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中国共产党人是革命者、是改革者,是一切既得利益和等级制度的反对者。我们要真正恢复孔子作为中国伟大文化整理者、创造者、伟大思想家、伟大教育家的地位,还原一个在中华民族文化创建中具有至高无上地位的真实的孔子。对于儒家学说,我们也不是像历代封建王朝那样看重论证等级制度合理性、维护既定社会秩序的政治职能,而是吸取其中治国理政、道德教化的哲学智慧和人生伦理智慧,清洗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于主导作用的浓重的政治性因素,重视它对中华民族特性塑造的文化功能,并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博大精深的多种智慧相结合。

我们提倡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祭拜孔子,阅读经典,不是简单呼唤回归儒学,回归传统,更不是独尊儒术。祭孔,是国家大典,表示我们国家对中华民族伟大先圣孔子的尊敬,并非要在所有地方、所有学校普遍开展全民的祭孔运动;读经,深入研究经典是国学家的专业,也并不需要学校普遍开展全民读经活动。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中,我们当然要注重经典的学习。但终究不是所有学生都是国学家或准备当国学家。在当代世界,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的目光关注世界,关注世界形势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关注现实,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我们不能把学生的全部注意力和兴趣引向“古书”。专业研究是一回事,传统文化教育是另一回事。

传统文化教育更不能取代马克思主义教育。马克思主义教育完全能够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并行不悖,相得益彰。如果社会主义国家的青年学生不学习马克思主义,对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理,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一点常识都没有,那请问,他们拿什么去观察当代世界,观察当代社会,观察我们的国家呢?而且可以断言,不懂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很难把握。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应该区分学生文化程度和接受水平,有选择性地阅读“经典”,包括某些骈散名篇,诗词佳作。这有利于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的培养。但对没有分辨能力的青少年,要加强引导。我不赞同不加区分地宣扬用《女儿经》去造就现代的淑女和闺秀,用《二十四孝》中的“埋儿得金”“卧冰求鲤”作为孝道的榜样,用《弟子规》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中规中矩”“低眉下目”没有创造性的小大人,更反对不问是非只讲温良恭俭让的绵羊性格。

中国传统文化是阴阳合一、刚柔相济的文化。当代世界并不平静,波涛汹涌,要有忧患意识。我们要重视培养我们青少年的爱国主义传统,刚健有为,有血性、有刚性、有韧性。这是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事业代代相续不会中断的保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习近平总书记这段话,应该是我们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目的。

结 语

不要抽象地争论马克思主义指导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尤其是非历史主义地争论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高下优劣抑扬褒贬。一个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理论指导,一个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反对蔑视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虚无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得到思想资源、智慧和启发,但也要防止以高扬传统文化为旗帜,反对马克思主义、拒斥西方先进文化的保守主义思潮的沉渣泛起。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返回光明网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分享到6.79K

相关报道

编辑: 中文标签: 儒学 传统文化 汉学家 马克思主义
变数 武装到牙齿
诺基亚加入安卓阵营获得成功的三个必然条件 联合国下属机构财政赤字:成员国频欠“会费”
当好莱坞大片遇上食物:魔戒变甜甜圈 马卡龙激怒绿巨人 高考撕书狂欢过后 看各学科知识的正确打开方式
争做好命女 心理学家教你学撒娇 超模性感演绎奢华珠宝大片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新闻排行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