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到生活中的西藏非遗

以糌粑为原料的新式点心。 (资料图片)
食:喷香的糌粑,百变的食材——西藏拉萨甲米水磨坊
清晨的阳光散在古城拉萨的每个角落,60岁的藏族老人索朗藏布从自家的陶罐中取出乳白色的糌粑,不慌不忙地配上奶渣、小块的酥油,然后浇上滚烫的茶水。轻巧地转动着碗,并用手指紧贴碗边把糌粑压人茶水中。用手不停滴加以搅拌。把糌粑、茶水和酥油拌匀,能用手捏成团,就津津有味地吃起了这传统的藏式糌粑。
“我每天的早餐都要吃糌粑,吃了这个,就会踏实地感觉这一天的生活才算真正开始。” 老人索朗藏布说。
糌粑是藏族同胞的重要主食,藏族人民食用糌粑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糌粑,实际上就是青棵炒面。它是青稞麦炒熟、磨细、不过筛的青稞炒面。
在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为何不乏百岁老人,这与常食青稞制成的糌粑,与青稞突出的医疗保健功能作用是分不开的。糌粑制品具有高蛋白、高纤维、高维生素,低脂肪、低糖,富硒的特性,有健康食品和保健食品美誉。具有清肠、调节血糖、降低胆固醇、提高免疫力等作用和对痛风较好医疗抑制作用。可防治糖尿病、高血压、肝病、心血管等疾病。
说起糌粑的制作工艺,必不可少地要提起磨坊。在西藏这片古老的雪域高原上,磨坊同样有着厚重的历史作用。在拉萨市城关区娘热乡的甲米水磨坊,就见证着西藏饮食文化与农耕文明的厚重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