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人憎恨的语言
中国各地近日掀起了强烈反对英语教育无处不在的浪潮。但是,反对的焦点更多的集中在语言的教学方式上。
成为语文出版社社长之前,王旭明是中国教育部的新闻发言人。为政府机构发言时,王旭明的直言不讳使其显得与众不同。如今他特立独行的姿态变得更为明显,他的微博就是证明。
最近,当他提出“废除小学英语课、增加国学教育”的倡议后,立马成为新闻头条,群众反映不一。一些人说:“我支持王旭明。我们应该将重心放在中国语言和文学上”,但是不应该以牺牲英语学习为代价。
反对英语学习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从某个角度讲,这是英语学习的泛滥和臆想的优越性造成的必然结果。10年前,时任清华大学教授的陈丹青曾经抱怨,自己一些很有天赋的学生因无法通过英语考试而未被录取。学生的专业是美术,除非去海外做交换生,否则根本用不到英语。
将英语作为第二外语学习,已成为全球化意识不断觉醒的中国人的一种时尚。自20世纪70年代中国实行对外开放以来,英语或多或少已成为基础教育的必备科目,首先在初中及高等教育学校推广,继而向低年级普及,甚至幼儿园也不例外。
一条利益链由此形成,在王旭明看来,这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他举了一个例子,小学开办英语补习班,包括试听材料在内需要缴纳500块钱。虽是“自愿”选择,但所有的家长都会选择补课。王旭明坚持认为,四年级以上的学生才需接受英语教育,这是底线。
对英语的盲目热情浪费了巨大的资源,这一点我同意王旭明的看法。有些学生将要从事的职业和外语毫无瓜葛,但为了获得学位和学历,必须学习英语通过必修考试。但这并不是英语的错,错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国的教育体系问题十分棘手,修订课程相当困难。
不仅是英语,还有其它一点用处也没有的课程都是必修课。最近,一位实习生告诉我,她所在学校新闻专业的课堂上仍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的案例。天啊,看在上帝的份上,中国的新闻业在过去的20年内已经经历了飞跃式的发展了。
但我不同意的一点是,王旭明将中国国学教育的缺失归咎于英语。当然读者有权认为人们应该将学英语的时间花在学习更有价值的国学文化课题上。但是,那些熟练掌握英语的人往往十分热爱自己的母语,而讨厌英语的那些人对中国古典文化更多的是表示厌恶,认为两者都没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很多人会告诉你,学习外语(比如英语)可以开拓新的视野,这话千真万确。对我来说,英语还不断提醒着我汉语是多么美丽的一种语言。英语让我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我习以为常的母语接触。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语言的需求是有限的。但一涉及文学,就开始在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交融的世界里渴求、探索。
读莎士比亚的作品,我会情不自禁地想,如此美妙的句子用汉语该如何表达。原句是如此令人难忘,我总是想不出与之匹配的汉语版本,才意识到自己的中文词汇是如此匮乏。反之亦然,细细品味李白的诗时,又发觉自身的英文素养是如此欠缺。
我在“文化大革命”末期开始求学之路,那时人们都热衷政治运动而不是学习新语言。在那样的政治大环境下,我失去了学习伟大的中国古典文化的机会。
精彩热图
24小时新闻排行
独家策划
精彩推荐
- [涉毒] 网传李代沫吸毒被调查 唱片公司拒回应
- [明星] 明星告别两会:成龙赞会风赵本山手机走红
- [电视] CBS续订三季<大爆炸>将有10季播至2017年
- [明星] 全智贤未来引关注:隐退还是拍续集?
- [电影] 《雪国列车》“即刻启程” 导演抵京宣传
- [明星] 金秀贤:最难忘与全智贤暂停时间之吻
- [电视] 王岐山谈《星星》:韩剧走在咱们前头
- [电影] 姜文《一步之遥》曝海报 定档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