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人物:刘索拉
作曲家、小说家、人声表演艺术家。刘索拉的小说被看成是我国新时期“先锋派小说”的首批作品。刘索拉长期以来致力于使中国传统音乐以一种新形象进入世界音乐界,主要音乐作品有《蓝调在东方》、《中国拼贴》、《缠》、《六月雪》等。
中国日报网中文资讯部记者、编辑,高端访谈栏目主持人。主持策划“生活家”“家风”等系列访谈栏目,专注于国内外社会、文化、历史、人物等新闻故事的挖掘与思考。
 
刘索拉:坚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采访结束后,刘索拉在其乐队排练室里与自己养的两只狗玩耍。(摄影:刘梦阳)

中国日报网北京9月6日电(记者 刘梦阳) “你老老实实学习去吧,傻瓜。你别无选择,只有作曲。”30年前发表的小说《你别无选择》中,主人公“李鸣”要从音乐学院退学,他所敬重的“王教授”在听完他的退学理由后,如是说。

“我的和声学导师赵宋光教授,曾在我试图放弃音乐时,告诉我,你就得做这个,你最适合做音乐。”时隔30年,刘索拉谈起她“命中注定”的志业,大眼睛神采奕奕,笃定而爽朗的音容愈发美丽,生活于她,似乎已洗褪了“别无选择”的无奈,而更多了分冲淡平和的圆融。

蓝调在东方

尽管刘索拉的恩师赵宋光教授说音乐就是她的“命中注定”,但跟大多数孩子一样,3岁起就被母亲逼着学钢琴的刘索拉一开始对自己的“宿命”是抵触抗争的,直到考上了音乐学院,快毕业时,还想着通过写小说的方式“改行”,这本小说就是轰动文坛的《你别无选择》。

可是在“抗争”过程中,刘索拉又感觉到,自己与音乐有着深深的联结,就算是在写小说的时候,她也没有停止过写曲子。所以,你听刘索拉的音乐,会感觉到很深的文化内涵,或者说,是一种“书卷气”,而在读她的文字时,又能明显感受到字词句段间的音符律动。

再跳脱的元素,在刘索拉身上,都能实现和谐的交融。

初见刘索拉,你会感觉这是个很“洋气”的女人,她有着修长的身材,精致的妆容,前卫的衣着,直率独立的个性风格,优雅欧式的审美品位。

然而,但凡听过她的音乐,读过她的文字,你又会惊叹,这个能在文白叙述间自由切换,能随口唱出四川清音中州韵,能为一整个民乐队的每一件乐器谱曲的“女才子”,又浸淫着怎样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

“融合”是刘索拉身上最独特的气质。或许,她创作的音乐专辑《蓝调在东方》的名字,是她这种气质最贴切的诠释。她会从明代白话短篇小说集《今古奇观》中直接取词吟唱,糅合了京剧、昆曲、大鼓书、日本傩戏、朝鲜说唱等多种唱腔,并结合她在美国学习的爵士蓝调的曲风唱法,东西交融,浑然一体。

1994年的专辑《蓝调在东方》是刘索拉音乐风格确立的开始,将蓝调和中国民间音乐相融合,用刘索拉自己的话形容,是“有些声音进入了身体”,而之后创作的《中国拼贴》,则让她感觉到自己是在真正做中国音乐,“有些声音来自灵魂”。

“一定要做中国的乐队”

八十年代末,出于对音乐无以名状的“宿命”感,以小说《你别无选择》轰动文坛的刘索拉并没有选择在文学创作领域深耕,而是前往英国和美国,开始了长达16年的海外旅居生活,继续音乐创作。

《八十年代访谈录》作者查建英曾评价称,在那本书里,把80年代刚到国外那种失落感说白说透的,就刘索拉这么一个女的。

“我们那一批出国的人,其实内心有很强的失落感,因为当时中国跟西方的差距较大,国家之间存在不平等,中西方文化差异大,西方对中国存有偏见等等。可越是这样,我们越是想念中国,越是迫切地思考着中国。我出国不是上学,而是工作,所以我更有一种迫切感,特别想更深了解中国音乐,和如何用我自己的风格表现中国音乐。”刘索拉说。

2003年,刘索拉在德国世界文化大厦的支持下组建了一个中美乐队,这是一只由中国杰出的民乐大师们和美国杰出的爵士摇滚大师们组成的乐队。但她渐渐地发现,这些黑人实在太突出了,他们的能量太强大,以至于“成了中国民乐家们的兴奋剂”,不论何时何地,人们听到乐声响起,总会有一种直观的感觉——这是一个美国乐队。

而这,并不是刘索拉想要的,“如果有美国音乐家在乐队里,保险系数很高,基本万无一失,但纯中国乐队的话,有更大的试验性和挑战。我希望通过我的音乐作品来激发中国音乐家自我的能量展现,我为民乐设计的那些声音,需要音乐家本身自发新的对声音的理解力来表达,而不是在别人带动下假装现代。这样一个乐队是没有前例的,所以很不容易做。但是只有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才能有个真正的新型中国乐队,而不是被别的已经成熟的外来力量带着,’显得好’,多没意思?所以再难也得做出自己的声音来”。

“所以2005年,我觉得得跟那些美国乐队朋友们暂时道别,我得做一支纯粹的中国乐队,而且,得是民乐队,”刘索拉依旧淡然笃定,只是,随着交谈的深入,你会慢慢发现,这个“洋气”的女人,其实有着一颗地地道道的“中国心”。

“听说这是最棒的乐队”

“刘索拉”、“纯中国”、“民乐队”,这几个符号摆在一起,对于西方人来说相当陌生。刘索拉本人在欧美名气很响,但与她的名字关联在一起的,是“摇滚”“爵士”和“前卫”,中国的民乐是什么?西方人并不了解,甚至也没有那么在意,“所以,真的很难,非常难,”这是刘索拉对乐队初创期的评价。

直到2009年。对于刘索拉,以及她的乐队“刘索拉和她的朋友们”而言,2009年是一个转折点。

“那一年,我们乐队被中国主办方派到一个欧洲音乐节巡演,欧洲那方的主办者看到’刘索拉’这个名字,很自然地就跟什么爵士摇滚或前卫联系在了一起,但中方这边完全没有对我们这个乐队的特殊性作任何宣传。因而跟我们乐队定下演出预约的大多是很有名的摇滚乐俱乐部,那种灯光很暗音响巨大的地方。但等我们到了那些地方,不论是乐队成员,还是观众,都没有心理准备。我们乐队成员在国内都是一级民乐家,在音乐厅演惯了,这个乐队在成立后,一直在德国和欧洲别的国家,都是受到聚光式的礼待,在重要的音乐厅演出,从来没有在这种俱乐部式的地方演出过,所以大家就有点儿对环境生疏。而观众对我们也生疏。”

“有一次演出,台下观众只有五个人,一个厨师,一个吧台调酒师,两个录音师,一个经理。而我们乐队成员得有十个人吧…… 一会儿,一个黑人进来,一探头看了一眼,说:哦,一群中国人。就走了….。 那状况真是很黑色幽默,我当时笑得都喘不过气来了。我们全体乐队人在那种状态下却越演越好。 ”

刘索拉聊着往事,谈笑风生间,过往的辛酸似乎早已烟消云散,但你仍能从她的描述中,感受到她坚持着的中国音乐初向西方社会掀开面纱时的踟蹰和迷惘。

“我一直坚持做的,是希望向大家展现一个强大的中国乐队,而不是一个明星带着一群有中国风格的伴奏者。我们是个整体,每个人都很重要,都是音乐会中的亮点。这些音乐家素质也非常好,在任何状况下,我们的排练和演出都照样一丝不苟。台下没人,我说,咱就当彩排了。没有一个乐队成员在那状况下是惜力的。”

就这样,乐队每到一个音乐俱乐部,看演出的人就多了一些,直到巡演的最后一站,是在一个著名音乐厅,结果座无虚席,全是当地的观众。还有人专门跑到旅馆打听,问:“‘刘索拉与朋友们’这个乐队在哪儿?听说这是整个音乐节中最棒的乐队。”

“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坚持下去”

跟刘索拉交谈,你会感觉到放松。她有种魔力,可以叫人无所顾忌地敞开心扉。这种“魔力”,用刘索拉自己的话来说,就叫“能量”。

很难用言语去形容这样一种“能量”,它像一个磁场,可以很自然地让接近它的人和畅起来,并激发出各不相同的律动感。只有活出真我,内心平和的人,才能像这般,随时随地开怀大笑,无时不刻坦诚相见。

跟很多漂亮女人不一样,刘索拉毫不避讳谈论自己的年龄:“我今年60整。”话音刚落,你会惊异于眼前这个时髦女郎的率真可爱,与此同时又不由得思考,是什么给了她如此坦荡自信的状态和力量。

“人生特别简单,就是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坚持做下去就是了,”刘索拉说。短短一句话,似乎让人窥见那份笃定自信的源头。

对于一名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现代女性而言,独立、自信、智慧、率真、善良、美丽……这些都是打造魅力女性的重要元素,但似乎还欠缺了些什么。

“自我意识觉醒,这点真的很重要,是每个女人都得面对的事。当然我们的话题大部分针对的是城市女性,你得有个独立的专业愿望,然后去实现它,”刘索拉一语中的。

在刘索拉看来,成为一名独立女性并不意味着丧失“女人味”:“我不反对男人替女人拎包,也不反对女人给男人做饭,女性的自觉,是在女性自尊的前提下对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选择。你的空间是你自己创造的。”

刘索拉说,她特别喜欢60岁这个年纪,“真的太棒了,顿时开朗”,说这话的时候,她的脸上洋溢着16岁少女般活力四射的光彩。

现在的刘索拉,依旧前卫个性,带着一批很棒的音乐家,做着自己喜欢的音乐,另外还在写作一本新书。“刘索拉与朋友们”乐队10月份即将在北京国际音乐节上演新的音乐会,目前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排练。

此刻,不禁想到刘索拉的小说成名作《你别无选择》,或许还可以有一种解读——因为“别无选择”,所以不必犹豫,做喜欢的事,做喜欢的自己,一切恰是命运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