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东南的罗霄山脉深处,桂东县如同一颗镶嵌在群山之间的明珠。作为湖南省平均海拔最高的县城,这里重峦叠嶂,沟壑纵横,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十里不同天”的复杂气候特征。春日的晨雾还未散尽,山腰可能已是阳光明媚,而山顶却飘着细雨;夏日的雷暴常常在某个山谷悄然生成,又在另一片山麓骤然倾泻。当地群众多年来无奈地调侃:“看江西的天气预报比本地还准。”这句看似玩笑的话语,道出了山区气象监测的困境与无奈。
困境:被群山遮挡的“天眼”
在气象雷达监测的版图上,桂东县长期处于探测盲区。虽然郴州市建有S波段天气雷达,但五盖山、八面山等巍峨山脉如同天然的屏障,将雷达波牢牢阻挡。特别是在海拔1500米以下的中低空区域,雷达监测能力大打折扣,而这恰恰是强对流天气最易发生的空间。每一次极端天气过后,桂东县气象工作者们都在思考:如何才能打破这道无形的壁垒?
破局:科技之光照亮监测盲区
转机出现在2023年。在上级气象部门与地方政府的共同推动下,湘南地区首部县级X波段天气雷达建设项目正式启动。这个消息如同春雷,在桂东的山谷间回荡。然而,要将蓝图变为现实,首先要解决的是选址难题。一支由党员和技术骨干组成的突击队开始了艰苦的踏勘之旅。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县十余座主要山峰,每一处可能的选址都要反复考量。在海拔限制、电力供应、交通条件等多重因素的制约下,普乐镇、寨前镇、沤江镇三个备选点逐渐浮出水面。经过多轮专家论证和实地测试,最终确定在沤江镇的一处山头上建设雷达站。这里视野开阔,可以最大限度地覆盖监测区域,但通往山顶的两千米土路,成了项目建设面临的第一道难关。
攻坚:风雨中的坚守
2023年12月,项目建设正式启动。寒冬时节的桂东山区,阴雨连绵,山路泥泞不堪。施工队伍刚刚进场,就遭遇了持续强降雨的考验。重型设备无法运抵山顶,党员突击队员们就肩扛手抬,冒雨徒步运送建设物资。技术负责人的工作日志里,记录着这样生动的场景:“雨季上山犹如滑梯,雨靴里能倒出半斤泥。”字里行间,既道出了建设的艰辛,更彰显着气象人的执着与担当。在那些风雨交加的日子里,建设者们白天施工,晚上研究方案。山间的雾气常常在清晨笼罩整个工地,湿冷的空气穿透工装,但没有人退缩。他们知道,早一天建成雷达,就意味着早一天为山城百姓撑起一把安全的:“保护伞”。
突破:“智慧天眼”拔地而起
2024年11月13日,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经过近一年的艰苦奋战,一座高18米的银白色铁塔终于矗立在山巅。直径4.2米的白色雷达罩内,集成了先进的气象探测技术。这部X波段天气雷达犹如一座“智慧天眼”,以其卓越的性能刷新了山区气象监测的纪录。与传统S波段雷达相比,这部雷达的空间分辨率从600米跃升至30米,扫描时间缩短了50%,数据处理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它能够精准识别雨滴、冰雹等粒子的形态特征,配合每3分钟更新一次的雷达产品,实现了对云团演变的动态捕捉。这意味着,曾经难以捉摸的山区小尺度天气系统,如今都在雷达的“法眼”监控之下。
实战:科技赋能精准预警
2025年7月25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强对流天气验证了雷达的价值。当天下午,雷达提前捕捉到一股移动速度达15公里/小时的强对流系统,气象局值班立即开展叫应工作。乡镇防灾负责人收到叫应后立即展开行动,组织群众避险。上东村村民老赵感慨地说:“现在高科技能提前预警,再也不是雨到跟前才通知了!”
这样的精准预警,正在改变着桂东县的防灾减灾工作模式。雷达数据现已接入县气象预警指挥平台,与风云气象卫星、32个自动气象站共同构建起“天地空”一体化的立体监测网络。县自然资源局的值班员对此深有体会:“现在县气象局的雷达实现了村级精准叫应,结合实时的雨量监测数据,我们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更加具有针对性。”
展望:守护山城的永恒使命
在人民气象事业创建80周年之际,这座矗立在罗霄山脉的“智慧天眼”,不仅填补了桂东县气象雷达监测的空白,更成为守护民生安全的科技丰碑。每当夜幕降临,雷达站亮起的灯光如同山间的明珠,与满天繁星交相辉映。它永不停歇地转动,记录着云起云落,守护着万家灯火,以科技的力量诠释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气象担当。
从“看邻省天气预报”的无奈,到拥有精准监测的自信;从灾害来临时的被动应对,到提前预警的主动防范,桂东县的气象现代化之路,正如同这山间的晨光,越来越明亮,越来越温暖。在这片多情的土地上,气象工作者们将继续以科技为笔,以担当为墨,书写着观云测雨、守护安宁的崭新篇章。
图片由崔进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