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Hi Youth青年”主题沙龙——“感知·交互:具身智能技术的应用探索”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成功举办。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海淀团区委相关负责同志以及光轮智能公共事务副总裁汪春好等嘉宾共同出席。
本次活动汇聚了政府、科研、产业、投资等多方代表,40余名青年科技人才参与,通过参访国家级科研平台、主题分享与座谈等多元形式,构建了跨学科、跨领域的高端交流平台,共同探讨具身智能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的路径与未来。
活动伊始,嘉宾们共同走进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科技成果展厅,在这处国家级AI科研重地中,亲身感受了从脑机智能、空间智能到机器人自主操作等一系列前沿突破。这些从“感知”到“行动”的完整技术链条,让青年代表对具身智能的技术现状与未来发展有了更为直观而深刻地理解。此次深度参访也为后续的研讨交流奠定了坚实基础。
活动开始,海淀团区委相关负责同志代表主办方致辞。他指出,海淀区作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正全力打造以中关村科学城为核心的创新高地,团区委始终把赋能青年科学家和青年科技工作者作为重要任务。本次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携手共建“青年科学家会客厅”,为青年科技人才搭建起一个集对话、服务与创新于一体的平台,积极构建“科研赋能产业、产业反哺科研”的良性发展格局。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相关负责人对海淀团区委的长期支持表示感谢。他在致辞中强调,自动化所将以“青年科学家会客厅”为契机,支持和参与海淀团区委青年工作,持续强化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将其打造为“思想的加油站”“合作的连接器”与“成长的孵化器”,助力青年科技人才拓宽视野、协同创新。
随后,双方领导共同为海淀“青年科学家会客厅”揭牌。下一步,双方将依托国家级科研资源,为青年科学家提供从技术探索到产业落地的全链条支撑,这也标志着海淀区在青年科技人才服务生态建设方面取得新进展。
在主题分享环节,学术界与产业界的专家从多维度剖析了具身智能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刘禹在《面向具身智能的测试与评估》分享中指出,科学、系统的评估体系是当前技术发展的关键瓶颈,也是推动性能进步的重要“标尺”。
光轮智能公共事务副总裁汪春好则在《合成数据是具身智能必经之路》的演讲中,从产业化角度提出,高质量、多样化的合成数据将是突破现实数据瓶颈、加速模型迭代的必然选择。
座谈环节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刘禹、光轮智能公共事务副总裁汪春好、航天投资科创投资中心副主任李臻洋以及英格玛机器人相关技术专家齐聚一堂,围绕“具身智能从实验室到产业落地的机遇与挑战”展开深入交流。各位嘉宾剖析了该领域目前面临的挑战,就数据规模不足、物理交互复杂与场景信任构建困难等话题展开探讨。针对备受业界关注的“机器人形态之争”,与会专家指出,技术路线的选择应当服务于实际应用场景,人形并非唯一解决方案,未来将是多种形态在不同场景中协同互补的格局。多元形态将在不同场景中发挥各自优势。讨论最后形成强烈共识:唯有构建“技术-场景-资本”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生态,才能驱动具身智能真正突破实验室、实现大规模产业化。
活动在热烈的自由交流中落下帷幕。本次沙龙由海淀区人才工作局指导,共青团北京市海淀区委员会、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联合主办,北京翠湖科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