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11月27日电 近日,以"AI与教育:超越什么?关注什么?"为主题的第八届世界教育前沿论坛在福州举行。全国政协常委、福建省政协副主席、民盟福建省委会主委阮诗玮,世界教育前沿论坛主席、香港大学原副校长、荣休教授程介明,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郭毅可,华中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武汉理工大学原校长杨宗凯,河南省政协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毛杰,广东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璧亮,福建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洪尧,福建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陈晓红,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执行秘书长石岚,福建省厦门市教育局一级巡视员陈珍,福州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游昕等领导嘉宾出席论坛。同时,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界知名专家学者、一线教师、校长代表共计300余人齐聚现场,探索AI在教育中的应用,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本次论坛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和德旺基础教育研究院联合主办,香港大学教育政策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苏州大学新教师基金共同承办,由福州市教育局、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田家炳基金会共同支持。
陈晓红副书记致热情洋溢的欢迎辞。她介绍了福建师范大学顺应时代发展,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现有学科交叉融合,探索"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促进教师教育能力全面提升,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阮诗玮副主席在讲话中指出,要以"四个超越、四个关注"积极应对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和挑战,即超越技术探索,关注应用普及,推动更广泛的教育平权;超越被动使用,关注多元参与,打造更科学的育人工具;超越工具依赖,关注个性发展,培养更具创造力的时代新人;超越技术中立,关注价值引领,立德树人塑智(塑造人工智能),以解"霍金之忧",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嵌入AI工具中,让AI真正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持续进步。他表示,福建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积极汲取世界各国的前沿理念,进一步在教育数字化方面深化应用、营造生态、扩大开放,努力在"AI+教育"的探索中走出福建特色道路。
程介明主席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正在重塑全球教育图景,希望与大家深入探讨并共同展望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及未来发展。
郭毅可院士带来《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他认为,AI给教育带来的冲击是颠覆性的,它打破了知识稀缺的壁垒,迫使教育重新审视自身定位。教育的重心需从"学什么"转变为"为何学""如何用",也就是从单纯记忆知识,转向着重培养理解、批判以及创造的能力。他进一步指出,教育需实现四大进化:其一,从知识传授迈向能力培养;其二,从面向大众的统一模式转向个性化定制;其三,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索求知;其四,从机械式学习转变为注重人性关怀与创造力激发。他举例阐释,借助AI模拟国际关系博弈场景,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学习,这正是主动探索精神与能力培养的生动体现。最后,他强调未来是"人教机、机教人"的共生时代。教育的崇高使命在于借助AI,培育出更具批判性思维、创造力以及正确价值观的新一代,达成人与机器的协同进化。
杨宗凯教授带来《智能时代的教育发展与变革》。他认为,智能时代浪潮下,人工智能教育正挣脱传统桎梏,迈向知识传播全新阶段。2025智慧教育元年开启,我国教育正经历从知识传授到以能力为基的深刻蜕变。当下,AI教育核心挑战在于教师遭遇"不会用、不愿用、不能用、不敢用"四大困境。为化解难题,试点工作以培训、课程规划及案例指导等多举措协同推进。与此同时,教育范式向"感知控"个性化学习转变,借助对话式智能体推动知识有效迁移。面向未来,我们要坚守教育引领技术理念,确保人在人机协同中居于主导,通过重构教育支撑体系,最终达成人机深度融合的教育新生态。
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教育与技能总监Andreas Schleicher带来《AI时代下的学习与测评》,围绕AI在教育中的双重作用,即人工智能时代下学习与评估的重要性与不可分割性。AI既能实施个性化学习、弥补缺陷、赋能教师,也可能导致认知懒惰、加剧不平等。其关键在于平衡,要求教育者保留闭卷考试以夯实基础能力,同时设计开卷任务培养高阶思维。教师应主导AI工具使用并参与评估,评估学习过程而非仅结果,重视批判思维、创造力等人类核心能力。AI只是工具,教育的方向仍取决于人的选择与责任。同时,我们需要思考两个重要问题:如何将人工智能作为辅助学习的工具?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真正应该学习和评估什么?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我们应该努力探寻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未来学习与创新部主任Sobhi Tawil带来《AI与未来教育:颠覆、疑难与方向》,围绕了人工智能与教育未来的变革、困境与方向来进行讲解。变革层面,生成式人工智能正颠覆教育固有观念,重塑学习、知识与智能的定义,其指数级发展成为教育的关键转折点。困境方面,人工智能赋能个性化学习和教师工作,却暗含伦理、环境、数据隐私、学术诚信及削弱学生批判性思维等风险。方向上,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方针,通过人工智能能力框架加强教育,让科技服务于人类发展。
香港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黄裕舜带来《人工智能时代中教育如何保存人类价值?》。他指出,AI在节省成本、助力科研与教育的同时,也带来了科技垄断、加剧不平等、冲击人际情感、失业及控制权失控等风险。对此,他提出教育应推动教师从"知识""应用识"转向"人识",以培育学生的人际沟通与伦理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批判思考与方法论反思;并倡导理性利用AI,避免过度依赖。最终核心在于通过教育捍卫人类的独特性、自主性与情感价值,重视哲学,保持创新冒险精神,以应对AI时代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