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贵阳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乌当专场)举行。会上介绍,贵阳市乌当区全区经济总量从“十三五”末的172.51亿元提升到2024年的251.08亿元,“十四五”末预计完成252亿元、净增79.5亿元、年均增速7.5%以上,高质量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五年来,乌当区坚持大抓产业,“产业美、经济活”的区域发展硬支撑更加有力。坚持把推动新型工业化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引擎,聚焦健康医药和电子信息制造“一主一特”产业,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定在30%以上。作为全省大健康产业发展引领示范区,坚持“一园一带两融合”布局,引进了国药集团、汇伦医药等一批龙头企业,健康医药产值在省、市占比分别提升至25%和42.3%。振华电子信息研究院获批全省首个制造业创新中心,为区域发展注入强劲动能。高端装备制造、特色生态食品、现代服务业等产业蓬勃发展,五年累计新增市场主体2.5万余户、“四上”企业141户。
五年来,乌当区打造全域旅游,“业态美、市场活”的城市形象新名片更加闪亮。作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坚持文商旅融合,让“烟火气”与“诗远方”相得益彰。荣获“美丽中国·避暑养生休闲旅游最佳目的地”和“美丽中国·文旅最具开发(投资)价值区”称号,成功创建“偏坡原味小镇”省级旅游度假区,百宜、新堡获评“省级乡村旅游重点镇”,保利温泉、万象温泉入选省级金汤级温泉度假地。“春赏花、夏避暑、秋摘果、冬泡泉”的四季旅游模式深入人心。五年来,年均接待游客776.9万人次,旅游年均总收入76.81亿元,文旅消费焕发新活力。
五年来,乌当区守护绿水青山,“环境美、生态活”的绿色发展金招牌更加夺目。作为全国“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森林覆盖率和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位居全市第一。率先探索“两山”理论转化路径,形成“大数据+大健康+全域旅游+生态农业”协同发展模式,被生态环境部作为典型案例推广。生态价值加速转化,全区26.41万亩林地成为“绿色聚宝盆”,林下经济全产业链产值达20亿元,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稳定在50%以上,“绿色颜值”不断转化为“经济价值”。
五年来,乌当区推进城市更新,“社会美、治理活”的和谐善治新格局更加巩固。城市空间持续优化,“一轴二环三心六区”格局基本成型,城镇化率提升至67.62%,常住人口增至37.2万人,地铁3号线的开通让乌当迈入区域协同发展新阶段。城市更新扎实推进,抓实“一圈两场三改”,累计完成城中村、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1.5万余户。治理效能显著提升,刑事、治安案件发案率较“十三五”末分别下降42.82%、40.85%,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营商环境综合排名稳定在全省前列。
五年来,乌当区推动乡村振兴,“生活美、生产活”的乡村振兴好图景更加壮美。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加快推进都市近郊农业示范带建设,“当小茄”“百宜辣椒”等本土品牌崭露头角,红旗村入选国家级非主要农作物展示平台。改革活力充分迸发,获批全省首个“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农村改革走在前列;村集体经济“1+1”模式成效显著,30个村集体年收入突破50万元。和美乡村底色更足,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新堡王岗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文明乡风、淳朴民风成为乌当乡村的亮丽名片,乡村正成为吸引人才回归、创业兴业的热土。(中国日报社贵州记者站 编辑:杨军 通讯员: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