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历来是中国多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沃土,众多少数民族在此共生,孕育出文化、传统与医药体系的多元融合。
在江口县中医医院,羌医传承人白玉涛运用特色传统技艺为患者治疗。他将打磨光滑的白石浸入沸腾的中草药汤剂中,用布包裹起来在患者的背部来回滚动,温热之感透入肌理,有效缓解肌肉的紧绷与疼痛。
这种羌白石热熨技术疗法融合了传统的羌族技艺与现代医疗保健。经过在四川羌族聚居地的实地调研,白玉涛及其团队调整了手法技巧,以符合临床规范和用药标准。“羌族人一直以来擅长治疗外伤和挫伤,”他说,“我们在保证符合诊疗规定和药典的情况下,吸收了部分确有疗效的手法来作为缓解关节痛等辅助手段。”
与许多民族医药体系相似,苗药与羌药在历史上带有一定的巫术色彩,并长期依靠口传心授。如今,尽管传统民族医在贵州仍不鲜见,但随着年轻一代更多选择接受正规教育并外出工作,传承人数正逐渐减少。对白玉涛这样的从业者而言,传统医学更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既要守护这些药物的文化根基,也要确保其安全有效,让更多人受益。”
在中国,替代医学从业者须接受现代医学教育,通过专业资格考试并持证上岗,许多经验丰富的中医也需取得相应执业资质。2024年,铜仁市获批建设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重点挖掘少数民族医药资源,推动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当地制定了《铜仁市中医药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管理办法》,成立了13个市级中医质控中心,并规范了17项土家医药外治技术的操作流程。
除了加强诊疗监管,当地还将特色植物资源转化为发展机遇,构建起通往海内外市场的产业链。在江口县的淫羊藿育种育苗基地,工人们正在大棚内悉心照料幼苗。淫羊藿作为一味传统中药材,据《中国药典》记载,具有强筋骨、祛风湿之效,广泛用于中成药生产。江口县的山地湿润气候十分适宜该药材的生长。
2020年,通过招商引资,世界500强企业国药集团在此投资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淫羊藿育种育苗标准化基地,面积达940亩,并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与保底价收购保障。“以前家里种玉米水稻,挣不了什么钱,”正在基地务工的村民肖树群说,“现在我把6亩地流转出来种淫羊藿,每天来打工还能赚80多块。”对55岁的她来说,不必再操心种地,收入却比以前更稳定。
此外,贵州本地企业也在积极开发并出口本地生产的芳香与药用原料。专注于传统芳香精油的贵州苗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表示,其半数以上的原料产品销往美国。据创始人路贵霖介绍,缬草精油和艾片是主要出口产品,原料来自三万余亩种植基地,覆盖合作社农户超过3000户,每年带动用工达20万人次。下一步,公司计划加大自有品牌产品的推广力度,例如基于古方并结合现代提取技术开发的运动后舒缓系列产品。
(中国日报 记者:杨军 刘伯千 编译:罗思扬)
原文见11月25日中国日报国内版4版。英文链接:https://www.chinadaily.com.cn/a/202511/25/WS6924fcc7a310d6866eb2b2a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