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基破土、风擎未来。近日,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入模绥滨运达200MW风电项目首台风机基础混凝土浇筑顺利完成标志着项目正式从“地下”转向“地上”助力属地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
一、北国风脉:200兆瓦绿电赋能绥滨生态
项目位于黑龙江省鹤岗市绥滨县,是黑龙江省重点新能源建设项目,总装机容量200兆瓦,计划安装20台单机容量为10兆瓦风力发电机组,主要建设内容含风机基础、箱变基础、临时吊装平台土建工程,35千伏集电线路。绥滨县地处黑龙江省东北部,风能资源富集。项目建成后,年上网电量预计可达5亿千瓦时以上,足以满足约25万户家庭的年用电需求。届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40万吨,对优化区域能源结构、守护绿水青山具有显著的战略意义。
二、攻坚克难,前期工作如何扫清障碍?
本项目工程场址占地广阔,南北跨度约17千米,东西跨度约27千米,且分散于农田林木之间。同时,项目风机安装选址需综合考量避让永久基本农田以及地形高程、环境等因素,以确保绿色电力生产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和谐共生,征地协调与资源集中难度极大。
成功破局的关键在于高效的政企协同。在当地镇政府的大力协调与争取下,项目团队与测绘单位、国土局等多方紧密沟通,高效完成了进场临时道路选址论证与林地使用许可审批;稳步推进与政府的永久征地谈判,并与业主单位协同攻坚“四证”办理,为工程合法合规快速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绥滨地区冬季寒冷漫长,项目土建工程施工期间最低气温约为-18℃。为应对寒冷气候,项目团队联动设计单位、专业分包提前策划,重点围绕风机基础混凝土抗冻裂控制、模板支撑体系设计等关键环节,制定包含材料预热、保温养护、施工时段动态调整等专项保障措施,同步完成低温施工设备改造与应急物资储备,为极寒条件下工程质量与施工进度提供坚实支撑。
三、迎战极寒,“定海神针”如何深植黑土地?
风机的承台相当于风机的“脚”,是确保风机在复杂自然条件下数十年稳定运行的根本。而当地冬季时间长、季节性冻土层深,传统混凝土基础面临因冻胀力反复作用导致结构开裂、基础不均匀沉降等严峻挑战。项目团队采用了专为大体积混凝土优化的配比与耐寒结构设计,为风机穿上了一双“特制雪地靴”。
风机基础部分选择了现浇钢筋混凝土圆形基础,风机基础内部设有空腔,作为张拉室负温下,随温度降低,钢筋屈服点和抗拉强度提高,塑性和韧性降低,钢筋冷弯、冷拉操作使钢筋有冷脆倾向,所以现场钢筋的冷拉调直和冷弯操作等工序安排在白天气温相对较高时进行,减少由于低温而对钢筋加工质量的影响。
另一关键就是保证泥浆的抗冻性与流动性。项目团队优化泥浆配比,过好“三关”:第一关是“配方升级”,在膨润土泥浆中加入抗冻剂,让冰点直降至-10℃~-15℃,同时添增粘剂保持粘度;第二关是“低温体检”,提前进行模拟测试,确保冰点、粘度(漏斗粘度保持18-25秒)、失水率(≤15毫升/30分钟)三项指标全部达标;第三关是“温水起跑”,将拌合水预热到5℃~10℃,保证泥浆“初始体温”合格。三关齐过,并辅以循环系统保温和地层预处理,便能让泥浆在寒冬中保持活力。
此外,项目强化“实时监测+动态调整”,浇筑过程中通过泥浆参数实时监控、钻具运行状态监控以及间歇期保护等措施,防止卡钻、泥浆冻结等问题的出现,顺利完成浇筑,成功为后续吊装工作抢出了宝贵时间。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