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赋能织密“防火网” 联防联控筑牢“安全墙” ——宜章县气象局深度融入森林防灭火专班体系

气象赋能织密“防火网” 联防联控筑牢“安全墙” ——宜章县气象局深度融入森林防灭火专班体系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1-25 13:5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为深入践行“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森林防灭火工作方针,近日,宜章县安全生产委员会正式印发《宜章县森林火灾防御工作专班规则(试行)》。该《规则》创新性将县气象局纳入森林火灾防御工作专班核心体系,明确其关键技术支撑单位定位,推动气象科技与森林防火工作深度融合,标志着宜章县在构建“气象预警精准化、火源管控常态化、应急处置高效化”的市县协同防灭火体系进程中,迈出了制度化、规范化的关键一步。

▲宜章县气象局工作人员参加森林防火调度会议

打破部门壁垒 构建协同作战新格局

当前,森林防火形势日趋严峻复杂,传统单一部门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防控需求。宜章县此次建立的森林防灭火联动机制,核心亮点在于打破部门壁垒,构建以精准气象信息为先导、多部门协同作战的全新工作格局。

该机制严格恪守“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原则,推动县气象局实现从“单纯信息提供方”到“决策核心参与者”的角色转型。在新搭建的协作平台上,气象部门与应急管理、林业、公安等专班成员单位深度联动,气象数据不再是简单的参考信息,而是成为指挥调度、力量部署、风险研判的核心依据。县气象局依托专业技术优势,为整个防火体系提供全方位科学支撑,其在防灭火工作中的关键作用得到制度化确立,为协同防控注入强劲动力。

强化监测预警 打通数据共享“大动脉”

联动机制注重实效与可操作性,县气象局充分发挥技术优势,聚焦监测、预报、共享三大核心环节,全面夯实森林防火气象服务基础。

一是深化地面监测网应用。依托遍布城乡的自动气象站网络,实时精准捕捉温度、湿度、风速、降水量等关键气象要素数据,为森林火险等级研判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气象部门安排专人加强数据实时监控与动态分析,确保基础信息准确无误、传递及时高效。

二是做精预报预警核心工作。基于实时监测数据与数值预报模型,县气象局每日精准制作并发布《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高火险期加密气象会商频次,滚动发布短时临近预警信息和专题气象服务报告,精准圈定高火险时段、重点防控区域,为一线防控工作提供清晰指引。

三是畅通数据共享渠道。主动打破“信息孤岛”,县气象局建立常态化数据共享机制,及时向工作专班及成员单位推送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实况数据等关键内容;同时,同步接收林业部门反馈的林区植被状况、护林员巡查信息等,实现气象条件与林区实况的有机融合,为联合研判筑牢数据基础。

精准赋能一线 提升防火救灾硬效能

为推动气象服务直接转化为防灭火战斗力,《规则》明确了县气象局在事前预警、事中处置两个关键阶段的核心职责,确保气象赋能贯穿防火救灾全过程。

在事前预警阶段,健全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会商制度。当预报将出现高火险天气时,县气象局可主动提请或参与专班会商,由气象专家现场解读天气形势、火险发展趋势,为专班科学部署防控力量、精准落实火源管控措施提供前瞻性、针对性建议。

在事中处置阶段,强化高火险期应急联动。高火险预警生效期间,县气象局立即启动应急加强服务状态,密切跟踪天气变化动态,随时更新发布气象信息;同时,提前做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准备,一旦出现有利增雨天气时机,立即申请空域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全力降低火险等级或为火场灭火创造有利条件。此外,针对已发生的火情,及时为前线指挥部提供火场专题天气服务,精准报告风向、风速、降水等关键气象要素变化,为科学指挥灭火、保障扑火人员安全提供坚实支撑。

此次联动机制的建立,是宜章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具体实践,也是提升县域治理能力的生动体现。县气象局以技术引擎身份深度融入防灭火体系,不仅有效提升了森林防火工作的精准度与实效性,更为守护湘南生态安全筑牢了气象屏障。

“气象局的加入让防火工作靶向性更强,队伍部署、物资调配都有了精准的气象依据,工作的预见性和科学性显著提升。”县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县气象局主要负责人强调:“守护绿水青山,气象部门责无旁贷。我们将立足本职岗位,做实做细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切实履行好工作专班‘消息树’和‘参谋部’的职责,以最务实的作风、最专业的技术,为宜章生态安全贡献可靠气象力量。”

展望未来,宜章县将以此次联动机制建立为新起点,持续压实各级森林防火责任,不断夯实以气象科技为引领的基层防控基础,凝聚部门协同合力,共同守护好湘南大地的绿水青山。(图片由李天慧 欧阳亨利提供)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