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娥先生文艺作品研读会在中央歌剧院举办

安娥先生文艺作品研读会在中央歌剧院举办

来源:鲁网 2025-11-24 15:1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11月20日下午,以“又见《渔光曲》”为主题的安娥先生文艺作品研读会在中央歌剧院举办,活动历时约 90 分钟,众多文艺界、学术界嘉宾齐聚一堂,共同探寻安娥先生的文艺创作脉络,挖掘其作品中蕴含的红色基因与女性力量。

(活动合照)

作为一名从石家庄走出的红色女杰,安娥先生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她20岁投身革命,既是中共地下情报工作者,又以笔为枪,写下《卖报歌》《渔光曲》《打回老家去》等经典作品的歌词,这些饱含力量与温度的文字,穿越时光仍深入人心。

活动伊始,田汉基金会理事长田欢发表开场致辞,详细介绍了本次研读会的主旨与流程,并向到场的每一位与会者致以欢迎,为活动奠定了庄重而温馨的基调。

(田汉基金会理事长  田欢)

此次研读会围绕安娥先生的生平与创作展开多维度分享。河北省党史人物研究会副会长、石家庄市文联副主席王律,分享了“纪念安娥百年的难忘往事”,以及编著《安娥与田汉》一书的感悟,带领大家走近安娥先生的人生轨迹与创作初心;郭沫若纪念馆名誉馆长、郭沫若先生之女郭平英,聚焦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力量,剖析了文字创作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教授金一虹,从性别社会与历史研究视角,探讨了作品所折射的社会议题;聂耳国际文化促进会会长青山,讲述了自己采访《卖报歌》原型“小毛头”的经历和感受,并分享了安娥与聂耳合作创作时的深厚情谊——正是两人的默契配合,让《卖报歌》等作品成为流传至今的经典;全国政协委员、许德珩之孙许进,以文艺抗战为核心,讲述了安娥先生通过歌词传递红色思想、赓续抗战精神的历程;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副所长毛夫国,解读了话剧剧本《兵差》,分析其中新一代农村人的觉醒与反抗精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级记者杜京,通过赏析安娥先生的作品,挖掘其歌词与文字背后的艺术价值与时代意义。

在研读会现场,文艺表演环节同样精彩纷呈,成为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朱润宁、杨子怡和张博涵三位表演者,通过朗诵安娥先生的文学作品《献给女战士》《想起母亲》《燕赵儿女》(选段)以及演绎《我的创作生活》(选段),用富有感染力的声音,传递出安娥先生作品中的情感力量;童声合唱团演唱的《卖报歌》,以清脆的歌声瞬间勾起了现场与会者的童年回忆,也让这首经典作品焕发新的生机;湛嘉丽演唱的《渔光曲》,悠扬曲调搭配经典歌词,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此外,资深媒体人、编剧马永,进行了衍生IP创新开发的主题研讨;总台视听新媒体中心内容运营一部副召集人傅琼,则围绕“央视频的资源优势如何赋能安娥IP开发”展开讨论,为安娥先生作品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思路。活动现场还安排了《情探》《追鱼》戏曲片段的视频赏析环节,让大家直观感受安娥先生在戏剧创作领域的成就。

(总台视听新媒体中心内容运营一部副召集人  傅琼)

活动最后,田汉基金会秘书长欧阳维进行总结发言。他高度评价了本次研读会的意义,肯定了安娥先生的卓越贡献与红色经典的时代价值,期待安娥先生的作品与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辉。

(田汉基金会秘书长  欧阳维)

此次“又见《渔光曲》——安娥先生文艺作品研读会”的举办,既是对安娥先生的深切缅怀,也是对红色文艺精神的传承与弘扬。通过多元的表现形式,让更多人深入了解了安娥先生的生平与创作,安娥先生笔下的家国情怀、女性力量与革命精神,将在新时代的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中持续绽放光彩。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李杭育】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