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通州区的东方生活小区,居民张阿姨像往常一样探出身子。楼下,项目团队正拿着滚筒给外墙刷真石漆,米白色的涂料顺着墙面缓缓流淌,把去年还斑驳开裂的墙皮盖得严严实实。“短短几个月,小区竟像换了个模样。”张阿姨笑着看向四周。
这场“蜕变”,正是中建港航局践行北京城市更新战略的生动实践。中建港航局承建的东方石化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自2025年7月开始,覆盖通州区中仓、玉桥等3个街道6个小区,聚焦居民“急难愁盼”,重点推进外墙保温、屋面防水、给排水系统更新等民生工程,用专业施工与匠心服务,为2000余户家庭改善居住环境,让老旧小区在城市发展中重焕生机与温度。
从“要我改”到“我要改”:一张需求清单的诞生
图:样品确认
一个周末,张阿姨正在家里择菜,门铃突然响了。“阿姨您好,我叫位士文,是咱们旧改项目实施负责人,方便和您了解一下需求吗?”开门一看,是个戴眼镜的年轻人,手里拿着笔记本和记录仪。“算了算了,反馈很多次了,也没什么用。”张阿姨摆摆手。“阿姨,相信我们,一定落实好,您可以加我微信,想起什么,随时和我说。”位士文掏出手机,试图再争取一次机会。
“你听,我们这窗户一点不隔音,楼下声音听得一清二楚。还有……”从那以后,位士文便带着团队往居民楼里扎。早上和上班族一起出门,听着他们说 “楼道灯太暗,摸黑容易摔”;中午在小区长椅上,跟晒太阳的老人聊天,记下“水管太旧了,冲水容易堵”;晚上挨家挨户询问居民需求,生怕错过一户、落下一人。前后长达一个月,他们收集了一百多条需求,由此诞生了“居民需求清单”。
没过几天,项目团队带着窗户样品上门演示。张阿姨看着样品上的花纹,小声说“要是能换个浅色的框就好了”,位士文便立刻记在本子上:“阿姨放心,咱们按您的喜好调。”这样的“个性化微改造”在小区里还有很多,真正做到了让居民从“被改造者”变成“参与者”。
解锁“降噪”施工术:一场“穿插绣花”的巧思
图:现场质量检查
改造正式开始的那天,居民王大爷特意早早就起了床,生怕施工队会像以前那样“大拆大建”,家里根本没法待。等了半个多小时,楼道里竟出奇地安静。后来他才知道,开工前项目团队专门做足了“功课”,摸排了不同楼栋居民的作息时间及不同工种间转换施工的要求——屋面防水与管线治理同步推进、外墙保温与楼梯间整治同步施工,原本要分开干半个月的活,十天就完工了。
更让王大爷称赞的是上下水改造。“一听说要停水七天,我都愁坏了,我这么大岁数,还得天天跑上跑下,可怎么办?”但项目团队给了王大爷意外惊喜——了解到有独居老人,提前给大家准备好备用水,并通过分段施工、错峰作业,改完就恢复供水,确保对居民影响降到最低。“就两个白天,一点没耽误用水!”王大爷逢人就夸。
为了让居民安心,项目部在每个单元门口设置信息公示栏,实时更新施工进度、工序安排,并建立居民微信群,问题“线上直达”,反馈“当天闭环”。
24小时在线“管家”:一份精心守护的温暖
图:慰问老人
项目伊始,位士文便带领青年突击队成立了“建证未来·蓝鲸灵”志愿服务站,采用“固定驿站+流动服务”模式,并开通“24小时需求响应”热线,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
“咱们小区老人多,大家多上点心,主动搭把手。” 位士文为大家分发红色马甲,“一单元一楼的张大娘是独居老人,腿脚不方便,小李,你多去他家看看,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助?”“四单元二楼的张阿姨最怕麻烦别人了,小王,你隔两天去看望一下,问问张阿姨对管线改造的需求。”
在初期摸排过程中,位士文早已了解了居民的性格与习惯。截至目前,志愿服务队已累计提供服务百余次,居民满意率显著提升。重阳节当天,志愿者们带着慰问品逐户走访25位高龄老人,拉家常、问健康、听建议……
破“堵心”到得“民心”:一面载满信任的锦旗
图:居民赠送锦旗
这天上午,办公室门外一阵热闹,社区的三位居民代表手里捧着锦旗,写着“旧改工程温暖人心,尽职尽责情系居民”十六个大字。张大爷将锦旗递到工程师李鹏手中,激动地说:“小李,这锦旗上的话,可是我们大伙儿的心里话,得好好感谢你们,你们改造这么快,家里老人孩子都没受什么打扰。”
社区工作人员也跟着称赞道:“不只是管线改造这项本职工作完成得出色,平时谁家管道有点小毛病、门窗需要调整,只要一个电话,他们总是二话不说就上门帮忙解决,这份责任心太难得了!”
李鹏双手接过锦旗,心里满是感动。5个月以来,项目部已收到了十二面锦旗,被整齐地悬挂在会议室墙上。位士文每次路过,都会停下脚步看一看,他感慨地说:“这些锦旗不仅仅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更是我们与居民之间亲如一家的情谊见证。它们时刻提醒着我们,为民服务没有终点,我们要一直把居民的需求放在心上,把实事办到居民心坎里。”
目前,项目正在进行室外道路、防雷接地、室外桥架更换施工。从图纸规划到实地施工,中建港航局项目团队用汗水与匠心,一点点勾勒出城市更新的美好图景,书写着“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动人篇章。(图片由 邢龙龙 李云龙 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