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11月24日电(记者 赵磊)超10万人的国内最大区块链开源生态社区,富集学界名师、行业专家,以及重大数字工程实践案例;国内最完整的自主可控区块链课程体系,线下学习与云端实训相结合,将抽象理论融入代码实践;首个由业内专家指导,代入一线复杂工程场景,磨练实操本领的特训营;鼓励大胆探索区块链最前沿的大赛……
这是未来区块链与隐私计算高精尖创新中心为高校大学生准备的成才"宝典"。记者今天获悉,这套处处凸显"实训、实操"的人才培养范式,已覆盖北大、北航、北理工等10余所高校的上千名学生,依托长安链开源生态社区的智慧能量,淬炼未来之星,为不断提速壮大的国家级区块链网络厚植人才根基。
作为一门前沿信息技术,区块链已经进入不少高校的课堂。但与此同时,一些缺憾也逐步显现。"理论多、实践浅",与实际应用脱节,成为不少学生走向社会后难以施展本领的遗憾。随着国家级区块链网络加速壮大,赋能千行百业,高水平区块链人才已成为迫切需求,然而部分高校教学采用的区块链技术路线各异,国内外底层技术混杂,也偏离了国家级区块链网络确立的"自主可控、性能领先"技术路径。
今年9月,新学期伊始,北航、北理工等高校的近千名大学生迎来全新的区块链课程体系:《区块链基础与长安链开发实践教材》,集成了丰富模块的云端实训平台,近百份难度分级、步骤详尽的实验指导手册,适配本科、研究生不同学习阶段的教学方案……这是我国首套、也是目前最完整的自主可控区块链课程体系。在高精尖中心组织下,北大、北航等 10 余所高校,中国华电集团、腾讯、北京微芯研究院等顶尖企业和科研机构的30余位权威专家精心编纂课程。近3个月的学习,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陈思雯获益匪浅,"将抽象理论具象化为丰富的代码实例与真实行业案例,云端实训平台和详尽的实验手册引导我们无缝开展区块链全流程开发实验,个人能力极大提升。"她说。
针对高校课程实践深度不足的现象,高精尖中心在这学期还精心打造了"长安链开发特训营",吸引了北大、北航、北理工等高校的300余支队伍报名。特训营创新设计了"产业专家引领+真实项目驱动"的模式,企业导师带领学生体验实际项目的完整研发流程。北京邮电大学学生谢智卓跟着中国华电集团技术专家李智明"实训"区块链碳资产管理的开发,对这家我国能源类头部央企应用区块链开展低碳实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应用长安链开展碳资产登记、核算、交易、溯源,全生命周期业务模块铺开,导师全程指导,不仅讲解技术,还剖析项目管理与团队协作,让我们在'真刀真枪'的实战中积累经验。这种收获,单纯的课本学习无法比拟。"他感慨道。
无论是教材、还是特训营,在老师、学生中的反响都远超预期,获得了大家的普遍好评。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正高级研究员肖臻认为,这套以"实"为先的人才培养创新范式,有效打破了校内校外壁垒,让学生真正置身于工程研发一线,"他们在实际项目中动脑、动手,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成果也不会束之高阁,甚至有机会在国家重大项目中发挥作用,青年人才正需要这样的实战历练,加速成长为国家重大战略的坚实后备力量。"肖臻说。
高精尖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自主可控区块链课程体系计划在2026年春季学期推广至京津冀地区30余所高校,将惠及更多高校学生。同时,新的人才激励计划已经拉开帷幕。高精尖中心日前正式启动"长安链开发大赛",设立"应用实践"与"前沿探索"双赛道,既鼓励学生解决现实世界的复杂问题,锤炼工程实践能力,也引导他们勇闯技术"无人区"——在共识算法、并行处理等底层核心技术上寻求突破,"点燃"大脑最深处的创新源动力。
据介绍,未来区块链与隐私计算高精尖创新中心依托北京微芯研究院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同建设,是国际首个区块链与隐私计算领域科技创新、人才实训和产业孵化平台,也是北京市新一期高精尖中心的首个试点单位。中心聚焦产业重大需求和技术前沿革新,以我国自主可控、性能领先的区块链软硬件技术体系"长安链"迭代升级和未来发展为核心任务,为国家级区块链网络等重大战略工程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