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古老的年画与前沿的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相遇,会擦出怎样的火花?近日,由西南民族大学“绵延绘新”团队创作的AIGC动态年画视频《老鼠嫁女》,获得了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德阳市非遗传承人陈强的专业认可。他指出:该作品“在精准保留绵竹年画核心艺术特征的基础上,赋予了传统故事新的生命力,兼具审美高度与传播趣味,为非遗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普及打开了新思路。”
大师认可:数字作品守住年画“灵魂”
绵竹年画以“彩绘传神”著称,其线条粗犷写意、色彩鲜明浓烈、人物造型夸张幽默,具有独特的巴蜀地域美学特征。陈强大师在审阅作品后认为,这支AIGC视频并非简单的技术炫技,而是对传统艺术的深度理解和创造性转化。
“视频成功捕捉并还原了绵竹年画的精髓,”陈强评价道,“无论是《老鼠嫁女》故事中角色的诙谐神态,还是画面整体的饱满构图与红绿为主的传统配色,都严格遵循了年画的创作范式。更难得的是,通过智能算法的‘动效’处理,送亲队伍的吹吹打打、轿夫的颠簸步态等细节变得栩栩如生,这种‘活化’既保留了传统的‘魂’,又符合现代视觉传播的‘形’。”
技术赋能:AIGC如何“古画新说”
这支备受好评的《老鼠嫁女》视频,源自“绵延绘新”团队自主研发的“墨韵GAN生成网络”与智能创作系统。该团队对上千幅绵竹年画珍品进行了高精度数字化采集与深度学习,让AI系统深度学习并掌握了年画的笔触、线条、色彩与构图规律。
“我们的目标不是取代,而是赋能。”团队技术负责人介绍,“系统在生成每一帧画面时,都会进行严格的风格一致性校验,确保AI的‘笔触’不会偏离绵竹年画的独特韵味。《老鼠嫁女》中的每一个角色动态,都是在算法层面模拟了‘填水脚’等传统技法产生的艺术效果。”
破圈传播: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流量”
此次尝试的核心目的,是解决非遗传承中面临的“传播场景单一、对青年群体吸引力不足”的痛点。静态的年画张贴于门墙,而动态的AIGC视频则能活跃于手机屏幕、课堂课件与线上社交平台。
团队负责人表示:“当《老鼠嫁女》以生动有趣的短视频形式出现在中小学生面前时,它不再是一件需要被解释的‘老古董’,而是一个自然而然就能被理解、被喜爱的‘中国风动漫故事’。这种低门槛、高趣味性的体验,是美育浸润和文化认知建立的最有效方式。”
陈强大师对此深表赞同,他认为,这种创新的数字化实践,不仅守护了传统技艺的基因,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年画乃至整个非遗行业,在数字经济时代如何吸引年轻受众、拓展产业边界,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样板。”
雍惠雯 郑肖瑶 杨浴 杨粲然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