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绵延千年的重要载体,既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记录着烟火气里的情感与记忆,又在信息化变革的浪潮中不断突破边界,以全新的形态展现出蓬勃生机,成为连接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重要交汇点。
2025年11月22日,由同济大学和艺术与设计杂志社联合主办的“西汉字·东字母”专题展在伦敦Alsolike Gallery正式开幕。现场集中展示了百余件兼具历史文化底蕴与创新设计理念的原创汉字主题作品,涵盖书籍装帧、特色服饰、艺术装置及创意文创产品等多个品类,吸引了中英政商文化界代表齐聚一堂,共襄中英文化交流盛事。
开幕式伊始,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李立言公参发表致辞。他表示,“文字是传承文明的载体,语言是增进理解的桥梁。中文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是中国人民贡献给全人类的公共文化产品。”他还强调,“本次展览是中英文化合作的交流成果,进一步拓展了文明对话的深度,响应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以文化与创意为纽带,推动中英之间的文明互鉴与人文互动持续深化。”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院长吴赟在致辞中谈到,“汉字不仅是书写系统,更是一种‘活的设计哲学’,即使在数字化与人工智能高度发展的今天,它依然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她还补充道,“展览所采用的多维媒介与策展方式,打破了语言之间的壁垒,也使观众得以‘阅读、穿戴、触摸并分享’汉字,感知其从历史到未来的多重语境。”她最后表示,希望每一位走进展厅的观众,在收获视觉愉悦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每件作品背后所蕴藏的温度、好奇心与善意。
英国巴斯市前副市长、巴斯大学中英文语言翻译专业主任余德烁教授则以“黄金桥梁”喻汉字之于东西方文明。他指出,“作为一名汉学家和翻译教育者,对我来说,汉字不仅是研究对象,更是连接两种思维方式的桥梁。”他提到,“此次展览以精巧策划展现文字如何在日常生活、数字媒介、跨文化传播中不断演变与生长,成为中英观众对话与联结的视觉触点与情感共振。”他还认为,本次展览极具启发性,并衷心祝愿它能成为许多人了解中国、爱上汉字的崭新起点。
本次展览聚焦“汉字与字母的对话”,以“文苑英华”“翻开中国”“饰韵汉字”“汉字焕新”四个章节为主线,依托沉浸式空间、创意装置与设计作品,系统体现了汉字的文化底蕴与视觉张力,讲述文字如何作为文明载体在中英两国间架设理解与共鸣的桥梁。其中,“文苑英华”呈现汉字起源与演变,回望文字与中英人文交流的不解之缘;“翻开中国”聚焦汉字在当代书籍设计中的图文表达,展示字体与排版如何成为“打开中国”的文化钥匙;“饰韵汉字”则将汉字元素融入日常生活的服饰、饰品与工艺设计中,展现文字之美如何以具象形式延伸至生活细节;而“汉字焕新”面向未来,探索汉字在数字与交互语境下的共振轨迹。
展览现场,不少当地观众表示,通过展览切实感受到汉字的独特美感与文化魅力,认为这是一次“视觉翻译”的成功实践,让东方文化变得“可触、可亲、可共鸣。”一名来自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学生用“有趣、亲切、富有当代感”来形容此次展览。她阐述自己通过展品中的3D汉字“水”永远地记住了该字的结构,并称此次参观是一次直观又愉快的文化学习体验。
这场融合语言、设计与文明对话的跨界展览,被寄予厚望。观众在展览中可以领略中国设计师在创作中融入的创新思维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更能深入理解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热爱,真切体会其中蕴含的幸福感、获得感以及对英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展览一方面为英国观众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另一方面也借由汉字这一文明载体,传递出跨越语言与地域的人文温度,持续为中英关系注入深远而有力的文化动能。
本次展览由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文化处、雷丁大学文字设计及图像传播系、Alsolike Gallery与管管工作室联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