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中国脐带血大会在京隆重开幕 携手迈向脐带血事业新征程

2025年11月22日,初冬的北京暖阳高照,由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主办、中国妇幼保健协会脐带血应用专业委员会承办的第十二届中国脐带血大会在北京隆重启幕。

第十二届中国脐带血大会在京隆重开幕 携手迈向脐带血事业新征程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1-23 13:0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11月23日电 2025年11月22日,初冬的北京暖阳高照,由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主办、中国妇幼保健协会脐带血应用专业委员会承办的第十二届中国脐带血大会在北京隆重启幕。

大会以"协同创新,共启未来"为主题,承前启后,汇聚来自国内外脐带血临床、科研与应用领域的顶尖学者、医务工作者及行业代表等近千人,在"十五五"规划即将开启、生物制造与生命健康产业迎来新机遇的背景下,大会旨在凝聚行业共识,激发创新活力,携手推动中国脐带血事业迈向更高质量、更广泛临床应用的新发展阶段,让这份生命的馈赠造福更多患者群体。

共谋新发展 中外顶尖专家汇聚京城

来自国内外妇产科、儿科、血液科的专家学者以及全国七家脐带血库的技术专家及代表共同出席开幕式。

开幕式上,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一届主任委员吴德沛教授首先通过视频致辞,他指出:"脐带血作为造血干细胞的主要来源,具有实物储存,取用便捷等优势,在临床上展现出独特疗效。值得关注的是,在某些疾病领域中,脐带血移植展现出优于骨髓和外周血移植的疗效,很多患者术后有更高的生存率和更好的生活质量。脐带血辅助应用也是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和亮点,脐带血辅助移植广泛应用于地中海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疾病,脐带血联合骨髓、外周血移植,不仅拓展了治疗场景,更为疑难血液病提供了新的方案。我们要为此投入更多的智慧和精力,让这份生命之源绽放更多临床价值。"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建六教授代表脐带血库致开幕辞,王建六教授指出:"现在脐带血不仅在治疗血液系统疾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更在再生医学等广阔领域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如何进一步优化脐带血采集技术,确保每一份脐带血的质量,如何提升冻存工艺,最大限度保留干细胞活性,如何突破技术瓶颈,拓展脐带血的临床应用边界,挖掘脐带血在更多疾病治疗中的价值,这对我们医疗科研人员和脐带血库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我们能携手共同为之努力。"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会长杨青代表主办方讲话,杨青表示,慢病、新发传染病、人口老龄化成为目前医疗界的三大挑战,脐带血作为特殊的生命资源,为生命治疗开启了一扇门。他寄予脐带血相关人员三点建议:一是在行业专家带领下做好相关储存、应用的标准;第二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人了解脐带血是防范疾病风险的新选择;三是脐带血里既有干细胞也含有其他细胞,要做好相关研究,争取在临床上取得更大突破。

聚焦脐血前沿 共享全球科研与临床新突破

大会主旨演讲环节,四位国内外顶尖专家带来了脐带血领域最前沿的研究进展和权威见解,为与会者呈现了一场丰盛的学术盛宴。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国妇幼保健协会脐带血应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开彦教授首先作了题为《中国脐带血库的现状》的报告。他总结道,近年来,我国脐带血事业发展较快,特别体现在应用方面。国家对脐带血管理也设定了更高的要求,保证了全国脐带血库的总体运行质量。无论欧洲还是美洲,脐带血都是重要干细胞来源。我国脐带血总的移植数量还在增长,值得关注的是,复合移植占据着一个相当大的比例——异基因移植里有脐带血参与的达到22%。脐带血不仅有造血干细胞,还有NK细胞、T细胞等其他细胞,国内目前已经对此展开广泛研究,脐带血未来将会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美国西雅图儿童医院的Colleen Delaney教授通过《From Patient Specific to Off-the-Shelf and Single Donor to Pooled Cord Blood Donor Manufacturing: Overcoming Barriers in Allogeneic Cell Therapy》的报告分析了细胞治疗的前景,她强调,脐带血可作为临床医疗的理想干细胞来源,它是最年轻、最健康的造血干细胞来源,传染性疾病风险低(相比"健康"成人供体),还具有高增殖能力,且可以随时获取,保证了供应的可持续性。在技术上,利用干细胞扩增技术和多供者混合生产平台能突破细胞治疗中的主要障碍,可生成多种不同的细胞治疗产品,从而满足患者的更多需求。

日本东京大学医学研究所的Tokiko Nagamura教授以《Therapeutic Development Using Umbilical Cord Blood and Umbilical Cord tissue-derived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为题,深入探讨了脐带血和脐带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UC-MSCs)的应用价值。她首先介绍了日本脐带血库的发展情况以及近年来脐带血应用呈上升趋势的现状,同时也阐述了UC-MSCs在多种疾病上的优势,以及其未来在婴幼儿脑损伤、脑瘫等神经系统疾病上的治疗前景。Tokiko Nagamura教授总结道:"脐带血和脐带组织是免疫学与再生医学的重要来源,基于脐带血和脐带的新疗法与新应用正在不断推进。"

美国德州A&M大学医学院的Simrit Parmar教授通过《T-regulatory Cells for Autoimmune Diseases》的精彩演讲,讲述了脐带血来源的免疫细胞的新疗法。她表示,基于脐带血来源的T细胞具有消除炎症和恢复免疫平衡等效果,因此可以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她还结合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T细胞淋巴瘤等疾病的治疗研究,介绍了脐带血来源的免疫细胞的良好治疗机制。

深耕移植应用 探索临床实践新策略

随后进行的脐带血移植应用专题演讲,聚焦的是具体疾病领域的临床实践与探索,展示了脐带血在不同人群和病种中的疗效与适用性。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的孙自敏教授在《非血缘脐带血造血干细胞治疗老年恶性血液病》的分享中谈到:"数据统计,2024年末,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到22%,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血液肿瘤患者增多。"孙教授团队的研究证实,经过精心筛选和方案优化,脐带血移植同样可以成为老年恶性血液病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当前老年白血病治疗是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脐带血是一份很好的资源,其免疫原性弱等优势在老年疾病的治疗中有很大优势。"孙教授强调。"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翟晓文教授分享了《脐带血移植治疗难治性炎症性肠病的应用研究》。她指出,对于常规治疗无效的难治性炎症性肠病,尤其是儿童患者,脐带血移植显示出了潜在的根治性治疗效果。翟晓文教授表示,"IBD(炎症性肠病)是免疫性出生缺陷病的一种,危害非常大,干细胞移植是部分患儿的根治措施,能提高移植成功率。脐带血来源的造血干细胞最易获得,配型、出库流程便捷,时间可控,长期并发症少,大家应重视这份生命种子的保存。"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童医学中心的方建培教授在《脐带血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和预处理的优化》的主题演讲中分享,"脐带血移植(UCBT)是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有效治疗方案,其优势在于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效应较强,复发风险较低。随着移植体系的成熟以及支持治疗的进步,脐带血移植与非血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半相合移植等在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总生存率上无明显差异,将成为临床医生移植的有利选择。"

在脐带血辅助应用主题讲座环节,专家们分享了将脐带血与其他移植方式相结合的创新策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李乃农主任、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吴小津教授以及深圳市儿童医院的刘四喜教授,分别就《单倍体融合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脐带血辅助单倍体移植的临床研究》以及《Cord-Haplo共移植思考与实践》进行了深入阐述。

协同创新 携手迈向脐血事业新征程

第十二届中国脐带血大会为期两天,除开幕式和主论坛的举办与分享,还有"脐带血移植应用论坛"、"产科论坛"、"脐带血其他应用及相关技术新进展论坛"等论坛的举办。大会还设置了"论文演讲"环节,由更多青年医师参与和展示其在脐带血领域的案例及成果,彰显脐带血临床应用不断提升的能力和持续创新的动力。

本次大会的召开,不仅是一次成果的集中展示和智慧的深度交融,更是一次迈向未来的集体动员。近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也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方向和政策支持,包括支持创新药的发展、加强生物制造核心技术公关、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医药研发、优化医疗保障体系、促进分级诊疗与基层医疗发展、应对人口老龄化需求以及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大方向。生物制造被明确列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并强调其在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脐带血富含造血干细胞和免疫细胞(如NK细胞、T细胞等),面对其应用场景的不断扩大所带来的崭新机遇,中国脐带血领域全体同仁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紧密的协作,致力于攻克技术难关,拓展脐带血应用边界。

值得关注的是,全国七家卫健委批准设置的脐带血库——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广东省、山东省、四川省、浙江省脐带血库联合发布《协同发展,加大脐带血采集存储,推进脐带血临床研究应用,助力中国生物医药发展的联合行动计划》,在2026年至2030年的五年期间,进一步推动脐带血事业高质量发展,以科技创新赋能国家生物医药研发,保障人民健康。

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科研的持续深入和临床实践的不断积累,脐带血这一生命的火种,必将为健康中国建设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造福全球范围更广大的患者人群。

【责任编辑:何思】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