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8日深夜,当最后一批观众带着戏韵余香满意离去,江苏省溧阳市洙漕村农民文化广场的的灯光渐次熄灭。然而,对于望江县黄梅戏剧团的演职人员来说,一天中最耗费体力的工作才刚刚开始。他们迅速脱下戏服,换上工装,化身成装卸工、安装工,将沉重的灯光音响、木质景片一件件拆解、搬运上车。直到凌晨,装满道具的卡车驶向远方,奔向下一站。
这就是一个基层黄梅戏剧团最真实的生活切片。在艺术与生存的双重奏中,他们用汗水与坚韧,书写着对黄梅戏最深沉的热爱。不言奔波之苦,不求明星之光,有的只是一群为黄梅戏奔走的“戏中人”。致敬!望江县黄梅戏剧团的全体演职人员。
近年来,他们日夜兼程,风雨无阻,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从山东到内蒙古多场传统大戏巡演,再到山西至天津,橘子洲头到八一广场的精彩献艺,从创排大戏《蔡仲贤》的严谨,到“送戏进万村”“戏曲进校园”的温情;从湖北远安县的乡间舞台,到溦阳天目湖的如画景区;从江苏昆山的“鼎佳精密之夜”商业晚会,到深圳望江乡贤慰问演出的浓浓乡情;再从六省市青年戏剧演员比赛的激烈竞技,到“徽风皖韵进高校”的经典传承……他们的舞台,无处不在。
一专多能:幕后与台前的“双重角色”
若要问剧团里谁是最忙碌的人,答案或许是:“每一个人。”卸下台上的光环,他们瞬间切换身份。装车、卸货,他们是合格的装卸工;攀高、布线,他们是熟练的舞美工程师。从沉重的音响灯光到繁复的服装道具,再到瞬息万变的舞台布景,所有台后的粗活、细活、技术活,都由演员们一肩挑起。
“我们剧团人手有限,出去演出,每个人都是‘多面手’。”一位年轻演员擦着汗笑道,“上台能演,下台能装,这才是我们真正的‘基本功’。”
舞台无界:有观众处,便是剧场
对于望江县黄梅戏剧团而言,“剧场”是一个流动的概念。它可以是农村广场上临时搭起的简陋台子,台下是坐着小板凳的乡亲;也可以是高校礼堂里,充满好奇与探索目光的年轻脸庞;还可以是商业活动的晚会现场,或是他乡游子聚集的联谊会场。
他们的信念朴素而坚定:“哪里有观众,哪里就是我们的舞台。”正是这份对舞台的无限拓展,让黄梅戏的芬芳得以在更广阔的土地上传播,从北国塞外到南粤大地,余音袅袅,不绝于缕。
生存发展:两条腿走路的远见
在繁重的演出压力下,剧团从未忘记发展的根本。一方面,他们精心进行剧目储备,既创作《蔡仲贤》等原创大戏以彰显艺术水准,也打磨各类传统大戏、经典折子戏和小戏以适应不同演出需求。另一方面,他们紧紧抓住演员业务水平的提升不放,通过参加六省市青年演员竞技等高规格比赛,以赛代练,促使年轻演员快速成长。
“只演不精,会掏空自己;只练不演,会脱离群众。”剧团成员深知,生存与发展如同鸟之双翼,必须同时振动,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戏比天大:灯火阑珊处的奉献
荣耀与掌声的背后,是默默的牺牲与奉献。长期的奔波在外,使得剧团里的每一个人,都对家人怀有一份深深的愧疚。年幼的孩子无法常伴,年迈的父母无法照料,家中的大事小情无法分担。多少个团圆的节日,他们在赶往下一个演出地点的旅途中;多少个寂静的深夜,他们只能在视频电话里,看一眼孩子熟睡的脸庞。
“想家,怎么能不想?”一位女演员的声音有些哽咽,但随即又坚定起来,“但戏比天大。只要台下有观众在等,我们就在这里。剧团就是我们的大家,守护好这个大家,才有无数小家的欢声笑语。”
正是这份“为大家舍小家”的担当,支撑着他们走遍千山万水,将最美的艺术献给最需要它的观众。 他们的身影,是当代中国基层文艺工作者最真实的缩影。没有闪光灯时刻追随,却自带光芒,照亮了每一个他们所到之处;他们的唱腔,或许不曾响彻最顶级的大剧院,却如涓涓细流,浸润着无数普通人的心田,余音袅袅,绵长不绝。
(文/金洁田)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