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山鹰”QC小组活动室内热火朝天,成员围坐在会议桌前,就雪茄烟叶发酵加湿装置的优化方案展开激烈讨论。26岁的王子一指着图纸提出新思路:“如果将传感器位置调整,或许能更精准识别雪茄烟加湿过程中烟叶的湿度。”这个提议瞬间点燃了大家的热情,团队迅速进行模拟验证。
这样的场景,在“山鹰”QC小组已成为常态。作为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青年创新的核心力量,这支平均年龄31岁的团队,正以基层为舞台,用创新书写着属于他们的青春篇章。
(“山鹰”QC小组成员在行业发布现场)
基层扎根:在田间地头寻找创新答案
“创新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踩在泥土里。”这是小组成员张洁的感悟。2023年秋,在雪茄烟加湿房里,张洁发现发酵工人反映:抖把作业后,第二天手臂会出现肿胀酸痛的问题。“因劳动强度大,工人离职频繁,给我们在雪茄烟发酵季招工用工造成极大困扰。”覃站长的叹息让张洁陷入沉思。
回到工作室,团队立即启动“雪茄烟烟叶发酵抖把装置”研发项目。他们不仅研究机械结构,更深入发酵车间跟踪雪茄烟发酵全过程。为测试设备效果,成员们在高温高湿的雪茄烟发酵车间连续蹲守3周,记录下300多组数据。最终通过对曲柄连杆机构的机械振动设计与控制器多段变频调速技术的应用,实现了雪茄烟叶发酵抖把机械化批量操作,抖把效率较人工作业提升16倍,有效降低了雪茄烟发酵工作的劳动强度。
“现场雪茄烟发酵抖把可省心多了!”覃站长摸着新设备,笑得合不拢嘴。该项目已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并在全市推广使用。
(QC成员进行现场安装)
传承体系:让“山鹰精神”生生不息
“老带新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创新基因的延续。”已接近退休年龄的技术专家文工的话,道出了“山鹰”QC小组的传承密码。小组建立“双导师制”:业务导师传授实践经验,学术导师指导理论创新。每月末的“创新沙龙”上,老员工分享故障排除案例,新员工则展示前沿技术学习成果。
创新生态:把成长锚定在土地上
“创新需要土壤,更需要阳光雨露。”五峰烟草主要负责人的话,揭示了“山鹰”QC小组茁壮成长的深层原因。单位设立创新专项基金,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允许试错、鼓励冒险;打造“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将QC小组的专利技术推广使用。
人才沃土:创新成果与人才成长的“双向奔赴”
近年来,“山鹰”QC小组累计培养青年技术骨干15名,其中1人调入市公司任职,4人走上基层管理岗位,形成“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良性循环。今年,8名35岁及以下青年纳入“全市系统科技创新人才库”,2名青年入选第二期市公司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人才梯队建设成效显著。
结语:让每只“山鹰”都能找到自己的天空
“真正的传承,不是复制过往辉煌,而是让每个新生代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攻坚山头。”在最近一次创新成果展上,工作室领办人刘主任指着墙上“山鹰”团队的合影感慨道。照片中,老员工欣慰的笑容与新员工自信的眼神交织,构成了一幅动人的传承画卷。
五峰“山鹰精神”,是行业“精益求精、敢为人先”创新文化的生动实践。当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在这片热土上展翅高飞,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一个行业对创新人才的深情拥抱,对未来发展的坚定承诺。(覃文翰)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