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源具身开放日:共筑开源基石,抢占全球具身智能生态新高地

11月20日,2025智源具身智能开放日在北京中关村举办。

智源具身开放日:共筑开源基石,抢占全球具身智能生态新高地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1-21 16:4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11月21日电(记者 程钰)11月20日,2025智源具身智能开放日在北京中关村举办。 来自智源研究院、学界与产业的40余家国内顶尖科研机构、企业、生态伙伴围绕具身模型进展、硬件迭代与产业落地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活动上,智源研究院发布了其在具身智能领域的模型、数据、评测和工具链等核心科研布局,以“开放做研究,开源促生态”为理念,协作共建可复现、可对齐的具身科研公共基础设施。与会嘉宾普遍认为,具身智能发展迅速,已进入深水区,行业亟需开放、协同、标准化的生态来加速技术演进与落地。

共建具身智能科研公共基础设施

活动伊始,智源研究院系统地公布了其在具身智能领域的最新科研布局及进展。

“当前人工智能正处在一个新的拐点,推动机器人从1.0专用机器人时代迈向2.0通用具身智能时代。”智源研究院院长王仲远在活动上表示,但同时他也指出,当下的具身大模型依然面临着“不好用、不通用、不易用”的核心痛点。

为此,智源已经构建出以具身大脑为核心,自底向上全栈具身智能技术体系,包括能够跨异构本体数据采集以及标准化一站式平台,具身大小脑以及VLA等具身基座模型,还有具身智能评测等,为具身技术生态提供一套可复现、可对齐的公共基础设施,降低从研究到产业化落地的门槛。

智源在具身智能的科研布局上,是希望构建面向通用机器人(可跨本体、高泛化性)具身大模型系统,以开源开放夯实具身智能公共底座。目前,智源在具身领域的合作伙伴已超过30家,希望能够跟行业里更多从事具身智能机器人和具身智能模型以及具身智能场景落地企业机构以及专家学者进行合作,共同推进整个具身智能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直面行业分歧,凝聚前行共识

在开放日上,嘉宾们探讨了端到端视觉语言模型(VLA)、分层式大模型、世界模型等不同技术路线的优劣。嘉宾普遍认为,短期内,将任务规划、感知与控制解耦的“分层系统”在工程落地和稳定性上更具优势;而中长期,行业需要向“可迁移、可复用”的通用基座模型演进,其关键在于统一的场景表示、高效的数据闭环以及对齐的评测标准。

针对“硬件是否仍在拖累模型”的问题,与会者认为,二者已进入“共同定义”的新阶段。优秀的具身系统需要在模型层面做好规划,也需要在硬件层面通过力控等技术保证执行的可靠性。对于备受关注的人形机器人形态,嘉宾们表现出高度务实,认为其是当前供应链和应用场景下的主流探索方向,但任务需求和成本结构将最终决定商业化形态。

来自能源、制造等领域的场景方代表明确了落地的核心指标:系统的鲁棒性、部署与维护成本、清晰的安全边界,以及与现有IT/OT系统的集成效率。一个共识是,具身智能的商业化应从“可度量的单点任务”切入,以确保投资回报率(ROI)的闭环,避免因追求场景广度而牺牲落地深度。

本次开放日特别邀请与会嘉宾走进智源具身实验室,近距离观察科研工作的一线场景。通过与青年研究员的直接交流,外界得以一窥智源研究院的日常科研生态,感受新一代青年科研工作者的活力、热情与担当。

智源研究院表示,未来将持续迭代并同步公布在开源项目、数据集与评测平台上的进展,同时与产业伙伴推进联合试点,加速具身智能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作为长期主义的开源践行者,智源将以可复现、可对齐、可验证的公共基础设施服务社区,与生态伙伴共建共享,让具身智能的技术红利转化为面向产业与社会的普惠价值。

【责任编辑:何思】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