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西咸丰的群山之间,层层叠叠的烟田顺着山势铺展。曾经,这里的烟农们弯腰弓背,在土里刨食,把汗水洒进每一寸烟垄;如今,农机在田埂间穿梭,新型烤房冒出温润的热气,越来越多的烟农,从外地的工厂车间回到家乡的烟田,握着沾满泥土的手,既种出了好烟叶,也守住了家里的烟火气。
昔日种烟:面朝黄土背朝天的 “苦差事”
提起过去种烟的日子,咸丰老烟农们总会忍不住叹气 —— 那是一场与时间、体力赛跑的硬仗。天刚蒙蒙亮,父辈们就扛着锄头钻进烟田,撒种、装袋育苗全靠一双手,烟苗长壮了,又得牵着牛、扶着犁,一亩地的犁地活儿,弯腰弓背忙活大半天,直起腰时腰杆都打不了弯。
后续的活儿更磨人:盖膜要顺着垄沟一点点铺,手指头被塑料膜磨得发红;采烟时头顶烈日,烟叶上的绒毛沾在脸上又痒又疼,一天下来,衣服能拧出水;最让人揪心的是烘烤环节,土基垒的老式烤房像个“闷罐子”,温度、湿度全凭经验猜,手摸烤房壁测温度,凑到通风口闻烟叶味,稍有不慎,烤出来的就是“青筋烟”“焦叶烟”,优质烟率连六成不到。一年到头,烟农们累得直不起腰,要是遇上劳动力不够,还得每天花钱雇人,一亩地光人工成本就多掏 800元。辛苦攒下的钱没多少,不少年轻人只能咬咬牙外出打工,把老人孩子留在家里,电话里的牵挂,远抵不过回家路上的漫长。
今朝转型:技术与政策送来 “及时雨”
谁也没想到,几年时间,咸丰的烟田竟换了模样。咸丰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带来的新技术,像一场 “及时雨”,浇透了这片烟田:集约化育苗棚里,恒温恒湿的环境让烟苗成活率从75%飙到98%,每一株烟苗都长得壮实;三段式烘烤工艺配上新型密集烤房,温度、湿度用仪表盘精准控制,优质烟率稳稳超过85%,烟农们再也不用整夜守在烤房外担惊受怕。
机械化更是让烟农们“省了大劲”。过去靠牛犁地、靠人刨坑,现在农机开过去,烟墒打得笔直,烟塘挖得规整,连土块都碎得均匀;烟农们再也不用晒得黝黑还溅一身泥。烟技员更是“随叫随到”,教大家装病虫害绿色防控设备,每亩农药用量少了40%,不用再背着药桶在烟田里跑;烟叶烤好后,技术员还会上门,手把手教大家理烟、分级,生怕烟农们卖不上好价钱。
返乡致富:烟田上的 “团圆幸福”
如今的咸丰烟田,再也不是过去的 “苦地方”,而是烟农们的 “致富田”。2025 年,一场暴雨让曲江镇的烟田遭了灾,河水倒灌进烟垄,烟农当时心都凉了。可烟技员第一时间赶来,教烟农们抢收成熟的烟叶,加班加点烘烤,还给受损的烟株补肥。最后,受灾的烟田每亩仍收了120斤,没受灾的烟田更是达到 280 斤,整体优质烟率有76%。
从过去的 “面朝黄土背朝天”,到如今的 “靠技术、靠政策致富”,咸丰烟农们的生活变了样。烟田依旧在山间铺展,但泥土里长出的,不只是金黄的烟叶,还有烟农们稳稳的幸福,和乡村振兴的希望。(吴亭樾)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