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以才成,业由才广。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惠农政策的落地和烟草公司培育烟农队伍措施持续发力,在枣阳市吴店镇烟区涌现出一批勤劳智慧的青年烟农。
80后的王林,就是枣阳市吴店镇的一名青年职业烟农。他曾外出漂泊,打工谋生;现如今他返乡创业,加入农业合作社,成为种烟致富的“领路人”。
勤学苦思,敢为人先
2019年,王林结束多年在外打工生涯回到家乡,在村干部的鼓励帮助下,他加入了农业合作社,做起了水稻、玉米、油菜的规模种植。2023年,在村委和烟站介绍下,他敢为人先,决定拓展合作社烟叶种植业务,流转200亩土地开始烟叶的规模化种植。当周围人都在质疑他能否种好这200亩烟叶时,他顶着压力和风险,直言在烟站技术员的帮扶和自己的努力下一定能成功。
图为记录生产管理情况
为了兑现自己的承诺,从烟叶育苗开始,到烟叶移栽、大田管理、病虫防治、采收烘烤,他几乎每天都跟着烟站的技术员学技术,一有不懂的地方,立马向技术员和老烟农请教,将每一个问题想方设法地弄明白。
正因为他的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敢于探索,肯于吃苦,他快速掌握了种烟的各项技能。凭着这股子的拼劲和韧劲,再利用自己大农业生产的知识储备,将烟叶生产管理顺利做到规范标准。当年,他种出的200亩烟叶产量、质量均好于周边的其他烟农,收获了丰富的第一桶金。
“一代更比一代强,他不仅年轻,还肯学、肯钻、肯吃苦。学习各种技术标准,一点就通,短短一年就能出师了。”技术员陈磊说起王林赞不绝口。
科学生产,提质增效
在第一年种烟成功后,王林开始思考,种烟不能总是固化思维,一概而论,应该借助科技结合实际情况,对烟叶种植生产各环节进行优化,提高工作效率。
基于这样的想法,他在烟叶生产过程中,运用了机械化种植模式、无人机植保、滴灌技术等,严格执行“三带一深”、三角定位移栽、平衡施肥等科学规范的生产技术标准,落实大田管理规范操作。
同时善于尝试新技术,也是王林这位“新农人”的一个特质。在烟站推广“结构优化”“半斩株烘烤”技术,大部分烟农都不敢尝试时,王林积极响应快速行动。烟叶即将成熟时,他组织工人对烟田按照技术标准进行优化,按照技术标准进行半斩株烘烤。当年,不仅节约了烘烤资源,减少了不必要的烘烤的用工,还明显提高了上等烟比例,让每亩的收益还增加了近百元。
图为使用新能源烘烤设备
烟叶烘烤是一门技术活。为期数月的烘烤季,王林几乎是住在烘烤工场,每天守在烤房前,仔细观察不同部位、不同含水量烟叶在烘烤时的差异,认真研究分析烘烤工艺和温湿度变化等关键技术要领,逐炕分析烘烤质量,掌握新能源烘烤……正是这股“韧劲儿”,在经过一年的实操锻炼和烟站调制主管手把手培训下,他的烘烤技术突飞猛进,经手的烟叶烘烤质量优异,2024—2025年他连续被选聘为农民烘烤师,帮助村里其他烟农调整烘烤工艺,成为村里数一数二的烘烤技术“领路人”。
规模管理,产业致富
近2年,在王林的推动下,其所在的合作社已将烟叶规模化发展已达数百亩。他把村里的30余名闲散劳动力拉入合作社,组建了2个烟叶生产队,以及在生产关键环节还会额外招聘20余人,按天支付劳动报酬,增加村民收入。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的烟叶生产全流程环节中,他所在的合作社均可提供30—50个就业岗位,为村民家门口就业提供了坚实保障。
图为检查植保无人机
短短几年,他快速成长,把种烟当作事业,矢志不渝,精心耕耘,烟叶收益一年比一年好,成为了村民们公认的“致富明星”。今年他所在的清润农业合作社,顺利将1900亩水稻、1500亩油菜、700亩玉米、300亩烟叶的规模化复合种植,形成合作社农业产业发展的示范标杆。他说:“感谢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和烟草公司的扶持,烟农这个职业让我越来越喜欢了。”
凭借“敢善精”韧劲和态度,王林这位“新农人”植根田野,为村里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带来新希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青年返乡创业,加入乡村振兴的“兴农人”的队伍中来,成为了乡村振兴路上的“领路人”。(陈泳纬)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