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黑龙滩在消落带治理中实现生态经济效共赢

中铁黑龙滩在消落带治理中实现生态经济效共赢

来源:鲁网 2025-11-21 14:3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11月的黑龙滩水库,成片落羽杉把消落带染成金红,鹭鸟掠过水面,游客沿木栈道拍照打卡,欢声笑语回荡在湖畔……在四川省仁寿县黑龙滩水库,这片曾因水位剧烈波动而生态退化的消落带,如今焕发出勃勃生机——乔木成林、水鸟栖息、碧波映绿,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样本。中铁黑龙滩通过创新生态治理技术,不仅修复了脆弱生态系统,更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生的新路径。  

黑龙滩水库被誉为“川西第一海”,水面面积23.6平方公里,最大蓄水量3.6亿立方米,是周边地区灌溉和生活用水重要来源,同时兼具防洪、旅游等功能。因季节性水位调控及变化,库区沿线易形成大范围消落带,过去因植被单一、水土流失等问题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

“以前这里一到枯水期就全是泥沙,风一吹,尘土漫天飞扬,哪有现在这么漂亮!”当地居民张大爷回忆道,他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亲眼见证了这片土地从荒芜到绿色的转变。

2019年起,中铁文旅川投公司以科技为引领,在此开展饮用水准保护区内的消落带综合治理示范项目。通过筛选耐水淹植物、构建“林泽-基塘”复合系统、设计鸟类友好型栖息地等创新举措,成功破解了消落带植被存活率低、生态功能弱等难题。  

中铁文旅川投公司筛选出木麻黄、落羽杉等7种耐水淹乔木,存活率最高达75%;打造的“林泽-基塘”系统,既稳固岸坡,又为鹭鸟等水禽提供栖息地。如今,治理区植被覆盖率提升至93%,鸟类种类增加2种,两栖动物数量增长2-3倍,水质净化效率显著提高,总氮、总磷削减率分别达55%和43%。“现在这里成了鸟类的天堂,每天都能看到各种鸟在树丛中飞来飞去,环境好了,我们的心情也好了。”张大爷笑着说。

黑龙滩水库的生态修复不仅守护了绿水青山,更激活了“金山银山”。通过将消落带治理与滨水景观、生态旅游深度融合,中铁黑龙滩成为成都南门的重要旅游目的地。2025年“春游音乐节”两天吸引游客2万余人次,为中铁黑龙滩及周边带来了显著的客流增长,提升了商业活力。当地居民通过参与民宿运营、湿地管护、生态采摘等活动,收入显著提升,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双赢。“以前我们这里没什么游客,现在一到节假日,停车场都满了。”当地一家民宿的老板李女士说,“生态旅游给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我们的收入比过去提高了60%。”

中铁黑龙滩还探索出“政府+企业+科研”协同创新模式,联合高校、科研机构攻克技术难关,并创新“湿地研学”“观鸟经济”等绿色产业,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中铁黑龙滩的实践印证了“生态本身就是经济”的深刻内涵。消落带治理能取得显著成效,得益于三个方面:一是科技创新驱动,耐水植物筛选、生态工程设计等技术突破,为同类项目提供可复制方案;二是系统治理思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兼顾生态修复、景观美化与产业融合;三是多方协同共治,政府、企业、居民形成合力,推动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人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同时也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看到这里的生态越来越好,老百姓生活也越来越富足,我们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中铁文旅川投公司相关负责人说道。

从荒芜岸带到生态乐园,黑龙滩生态环境的蜕变是“两山理论”的鲜活注脚。它证明,尊重自然、科学治理的生态实践,不仅能重塑绿水青山,更能开辟高质量发展的新境界。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图景正徐徐展开。(孙浩宸、杨勇)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