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甘肃省永靖县锚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目标,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持续推进龙汇山生态修复和绿色发展。从曾经的“光头山”到如今的“绿衣裳”,龙汇山实现了从荒山秃岭到林海绿洲的华丽蝶变,不仅守护了黄河安澜,也为生态富民注入了活力。
初冬的龙汇山,枝干挺拔、绿意盎然。林间步道整齐规整,远处黄河与洮河交汇处碧波荡漾,吸引着游客驻足拍照。这片绿意背后,是无数护林人日复一日的坚守。龙汇山林业管理站副站长孔德龙已经在这里扎根23年,他见证了龙汇山从荒芜到繁茂的巨大变化。
“刚到龙汇山时,这里寸草不生,一刮风满山黄沙,树苗成活率不到一半。”孔德龙回忆道,“每年春秋植树季,干部职工和护林员们天不亮就上山,顶着风沙挖树坑、栽树苗,双手磨出血泡是常事。”据统计,当时每年有约8万吨泥沙流入黄河,威胁刘家峡水电站的安全,也影响沿岸群众的生活。
永靖县龙汇山林业管理站副站长孔德龙
在中国地震局、省地震局20多年的帮扶支持下,永靖县干部职工坚持每年义务植树,累计种植侧柏、云杉、山杏等235万株,建成了“减灾林”“院士林”等特色纪念林。经过不懈努力,龙汇山的植被覆盖率显著提升,水土流失问题得到有效治理,流入黄河的泥沙量明显减少。
“十几年来,我们春天栽树、夏天浇水、秋天管护、冬天防火,看着荒坡慢慢变绿,再苦再累都值了。”护林员赵兴胜感慨地说道。近年来,龙汇山林业管理站探索“先上水、后造林”“三分栽、七分管”的经验,推动生态管护迈向精细化。如今,1.2万亩林地实现了管护全覆盖,建成8处管护值班点、16公里输电线路,输水设施覆盖巡护步道,巡山护林更加高效。
与此同时,龙汇山积极采用生物措施防治病虫害,保障林木自然健康生长。林区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提升了护林效率,也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旅游环境。
在生态环境整体改善的基础上,龙汇山探索“生态+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文化广场与文化长廊成为游客打卡的新地标,55幅防震减灾诗词作品为“减灾林”赋予了文化内涵。龙汇山不仅是黄河流域的生态屏障,也成为游客青睐的景区。
“‘十四五’这五年变化太大了!从单一造林到融合发展,龙汇山从荒山变成了绿洲,也成了景区。”孔德龙说,下一步将持续优化管护机制,强化生态保护与旅游业的结合,让母亲河更安澜,让群众从生态治理中享受更多实惠。
如今的龙汇山,经过多年的治理,其不仅成为守护黄河安澜的坚实屏障,也成为永靖县生态文明建设的标杆。郁郁葱葱的林海与碧波荡漾的黄河交相辉映,成为黄河岸边一颗璀璨的生态明珠。未来,龙汇山将以更绿的底色、更优的生态、更旺的人气,书写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中国日报甘肃记者站 记者 马静娜 胡雨濛 实习生 王奕博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