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国际会议成功举办

第三届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国际会议成功举办

来源:网络 2025-11-20 15:2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11月20日电 近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学院主办、思克莱德大学教育学院协办的"融合·智赋:第三届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国际会议"在北京师范大学隆重召开。本次大会以"融合"与"智赋"为主体,聚焦人工智能、教育神经科学、融合教育环境等前沿议题。来自中国、英国、美国、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齐聚北师,共话特殊教育前沿发展,共研人工智能赋能"普特融合"与"教学创新",共探特殊教育在数字化时代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融合·智赋:第三届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国际会议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学院程黎院长主持。她首先对本次会议协办单位思克莱德大学教育学院表示感谢,对出席本次会议的领导,嘉宾和来自各国的学者,同仁们表示热烈欢迎。她指出本次会议以"融合·智赋"为主题,聚焦特殊教育在数智化时代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旨在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技术、认知神经科学和心理行为科学如何与特殊教育研究深度融合的议题,为满足学习者多样化需求,创造包容性的学习环境,提升教师教育素养提供科学支持。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教授在欢迎辞中回顾了北师大特殊教育学科的卓越成就,充分肯定了北师大特殊教育学科的领先地位与国际影响力,他强调,特殊教育不仅是学科发展的关键领域,更是衡量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面对人工智能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朱部长呼吁加强多方协作,拓展学科内涵,在儿童心理健康、融合教育实践等新阶段议题上持续探索,以回应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使命。

思克莱德大学教育学院院长Deborah Robinson教授以轻松愉快的北京见闻开场,为大会营造了友好开放的氛围。她高度肯定了与北京师范大学长期稳固的合作伙伴关系,并期待双方在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领域持续深化合作,共同提升教育质量,并强调了融合教育与智能技术结合的巨大潜力。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李天顺在致辞中指出,融合教育是全球特殊教育的主流趋势,智能技术则是融合教育的重要支撑。他强调,要构建覆盖终身、全纳式的普惠性教育体系,通过深化共识、加强科研、创新培养模式与促进国际合作,共同推动特殊教育实现系统性变革与高质量发展。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特殊教育和教学管理处黄伟处长在致辞中分享了"十四五"以来中国特殊教育提升行动计划的政策成果,指出数字化转型是实现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突破口,一是把握特殊教育数字化发展正确方向,二是夯实特殊教育数字化发展基础支撑,三是深化特殊教育数字化发展国际交流合作。

新中国高等特殊教育师范奠基人朴永馨教授回顾了从"残疾人"到"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人"的术语演变,指出这反映了四十年来教育理念的根本进步。朴永馨教授提出特殊教育研究的四个维度框架:传统特教研究、跨学科整合、新技术融合和跨国跨地区研究,强调特殊教育既要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又要积极拥抱数字化时代变革,技术只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工具,特殊教育的本质始终是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与国家战略需求。

在随后举行的主论坛中,会议围绕"融合与智能"、"师资培养"、"超常儿童教育"及"AI技术应用"等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度交流,奠定了本次会议的主旨。主论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顾定倩教授主持。

北京师范大学王雁教授详细分析了当前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现状,总结了其发展的时空特征与国家政策导向,提出应推进分层分类、集成融合与创新素养的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

思克莱德大学教育学院院长Deborah Robinson教授则从国际视角出发,分享了关于全纳教育师资培养的研究成果,强调了"集体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性,指出应在主流和特教教师之间建立协作共研机制,以促进团队整体效能提升,推动真正意义上的融合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院长程黎教授从超常儿童研究视角探讨特殊教育服务于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基于系列实证研究论证了创造性课堂环境构建对融合教育环境下超常儿童创造力的影响,并进一步采用追踪研究揭示了加速和丰富教育模式对超常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百人计划学者"朱廷劭研究员介绍了人工智能在心理识别及干预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应用,分享了基于AI技术和大语言模型的非语言分析工具用于心理健康状态识别的前沿研究,为特殊需求的精准评估与干预提供了创新方案。

开幕式与主论坛在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技术与人文的多维对话中,为"融合·智赋"的主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共同勾勒出特殊教育在数字化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清晰脉络与广阔前景。

【责任编辑:李朋辉】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