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叶”与“风景线”共舞——四川省凉山州冕宁县哈哈河坝烟区“农文旅”融合新实践纪实

“黄金叶”与“风景线”共舞——四川省凉山州冕宁县哈哈河坝烟区“农文旅”融合新实践纪实

来源:鲁网 2025-11-20 12:4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哈哈河坝烟区,连绵的烟田不仅是农民增收的“绿色银行”,更成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鲜活样本。从绿色生态种植、阳光规范收购,到“烟+荞”“烟+豆”多元融合模式的创新,这片土地正在悄然铺就一条“以烟促旅、以旅兴农”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绿满河坝,夯实生态之基

初秋的冕宁县哈哈河坝,万亩烟田褪去了夏日的繁茂,留下一排排整齐的“光杆司令”在微风中伫立。

烟农卢尚菲正在将最后一车烟叶装车,准备赶往收购点。“今年收成不错,烟叶价格也稳,绿色种植这条路算是走对了!”作为冕宁县惠隆烤烟综合服务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他亲身参与了这片土地的蜕变。

说起绿色生产,还有一重育苗户身份的卢尚菲掰着手指头算起了账:“育苗这块儿,我们从头就坚持绿色理念,从品种纯化抓起,严格执行标准化育苗,培育出的烟苗抗病性能强,减少了农药用量,从源头上降低了农残。”

“防虫我们也用绿色方法。今年光七星瓢虫就放了好几万只,‘以虫治虫’;烟田里还插满了诱虫黄板,让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协同作用,降低了农药使用率。”

“就连烟叶我们也走的绿色路线。石古这边的烤房现在大部分使用生物质燃料,相比烧煤,每炕烟叶能省下好几百块成本。人也不用一直守在烤房前,还不用烟熏火燎的。”

石古村党支部副书记卢尚平对此也深有感触:“过去这里是一片烂河滩,石头满地。经过土地整治,如今成了万亩良田。绿色种植不仅提升了烟叶质量,更改善了环境。”他指着远处几栋漂亮的新房说,“村里近两年新盖的楼房,大多都是靠种烟收入。”他今年种植48亩烟叶,总收入22万元,亩均收入约4583元。

2024年,石古村340多户烟农实现种烟总收入3000万元,户均收入8.8万元。采收结束后,卢尚平立即组织村民挖烟杆、收地膜,守住绿色生产的“最后一公里”。

“绿色生产是基础,文旅发展是延伸。我们全程指导烟农绿色生产,干净的是土地、富裕的是农民。烟田环境好了,夏天一片绿海、秋天一片缤纷,本身就是一道风景。”冕宁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烟叶科科长姚先洪表示。

绿色烟叶生产,是烟农们的饭碗,也是将来的文旅路。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绿色正从每一株烟、每一寸土地中生长出来,静静地连起生活、生态与远方。

烟田织梦,拓宽产业之路

“中桔二,28.6公斤;中桔三,32.6公斤……”在冕宁县金叶烟叶收购站,清晰的播报声穿透人群,稳稳落在高阳街道办金叶社区三组烟农邓英耳中。

她紧紧攥着刚打印好的烟叶收购凭证,指尖在金额栏上来回摩挲,纹路里都透着藏不住的喜悦:“这些年烟站的服务真是越来越贴心!技术人员上门指导,收购又快又透明,种烟现在成了我们家稳赚不赔的‘金饭碗’。”

这份信心来源于冕宁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推动的“阳光收购”改革。收购站醒目位置张贴着等级价格、流程说明和监督电话,确保每一笔交易公开透明。更让邓英安心的是全程技术服务:“从育苗到采烤,都有技术员上门指导,问题及时解决,风险提前防范。”

“预约交售”服务大大提升了烟农满意度。“以前天不亮就要来排队,现在按预约时间到点交烟,定级、过磅、结算一小时完成,还有休息室和专人引导,比办自家事还顺畅!”高效规范的管理,让烟农的辛勤劳动快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入。

技术赋能是烟农增收的核心驱动力。除全链条种植指导外,技术人员更聚焦关键环节精准发力:科学育苗把控源头、水肥管理“按需供给”、病虫害防治推行绿色方案、烟叶烘烤精准调控温湿度。一系列实用技术落地,推动烟叶品质显著提升。

邓英连续两年种植规模一致,58亩烟叶、预计收入24万元,比去年多4万余元。这组亮眼数据,正是技术赋能结出的增收硕果。

如今,冕宁县的烟草产业还在延伸产业链、拓展新空间,当地正积极探索“烟草+文旅”融合新路径。“荞定幸福 相约冕宁”首届荞花节计划在今年十月举办,届时,将以烟叶产业为纽带,以整个河坝的荞花为桥梁,吸引游客走进冕宁,让哈哈河坝的人们在文旅融合中分享更多收益。

金叶荞花,绘就融合之美

金叶才归仓,沃土又接续。作为冕宁县重要的烟叶产区,哈哈河坝常年种植烟叶6万亩。夏日,万亩烟田碧波荡漾,宛如绿海;入秋,荞麦如期播撒,在大地悄然织就下一场花海盛宴。

“烟叶虽然收了,但地不能闲。去年光是套种的44亩大豆、连作的28亩苦荞,就直接增收了3万元!”卢尚菲正操作着无人机播种荞麦,在他的经营账本里,土地全年无休,四季皆能生金。

2023年,“粮烟融合”工作在冕宁烟区全面展开,冕宁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立足哈哈河坝区域优势,重点打造了以“烟+大豆”套种、“烟+秋荞”轮作为主的“粮烟融合”产业带。

2024年,哈哈河坝产区套种大豆2.5万亩、产量1500吨,轮作苦荞1.5万亩、产量1590吨,烟农增收2124万元,实现了农业多元经营和可持续发展。

冕宁烟区“粮烟融合”的稳步发展,离不开冕宁县局(分公司)为烟农算好的“两本账”:一本是改善土壤、涵养地力的“生态账”,另一本是增产增收、提升效益的“经济账”。这两本账,让农民种得明白、干得踏实。

今年,冕宁县政府引进了彩荞、甜荞、花荞等兼具经济价值与观赏效益的荞麦品种,免费发放给烟农种植。这些秋荞生长期短,预计国庆期间即可盛放。届时,绵延的荞花将交织成一片绚烂的花海,为哈哈河坝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

当“粮烟融合”邂逅文旅新风,过去“烟叶换票子”的单一经济,正阔步迈向“烟叶搭台,百花唱戏”的融合发展。万亩粮田化为农业景区、农事活动变身旅游体验,哈哈河坝走出了一条“四季有景、全年有产”的“农文旅”融合新路径。

如今,智慧农业、绿色生产和景观农业在这里交相辉映,不仅铺就了烟农的致富路,更绘就了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黄金叶”正与“风景线”深情相拥,共同书写着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故事。(文:汪敏 兰静 邓燚 图:马萍)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