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的海岸线|从巡护车到“AI眼” 世界自然遗产南大港湿地的生态守护

行进的海岸线|从巡护车到“AI眼” 世界自然遗产南大港湿地的生态守护

来源:央广网 2025-11-20 09:1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央广网沧州11月18日消息(记者李瑶 见习记者张润)渤海湾畔,微风拂过7500公顷的沧州南大港湿地芦苇荡,水波涟漪间,成群水鸟低空掠过。在这片被誉为“天然氧吧”的生态宝地里,一群湿地守护者正日复一日地守护着这片生态净土。

鸟瞰南大港湿地(央广网见习记者 张润 摄)

巡护员黄清港已在这片湿地坚守30余年。“湿地对我来说,就像自己的孩子。”作为最早加入巡护队伍的成员,他每天的工作充实而细致:巡查监测候鸟迁徙、排查生态隐患、清理湿地垃圾并时刻注意防火防盗。

踏上黄清港的三轮车,记者沿着巡护路缓缓前行,感受两侧芦苇高过车身、水鸟不时惊起的奇妙景观。

几十年的坚守,黄清港见证了湿地的美丽蜕变,也亲历了保护方式的革新。“过去东方白鹳只能在迁徙季少数月份见到,现在除了七八月份,其余时间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他欣慰地说,如今不仅鸟类的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许多珍稀鸟类的停留时间也大幅延长,纷纷选择在这里安家落户、繁衍生息。

巡护员正在进行观测记录(央广网见习记者 张润 摄)

人工巡护的脚步从未停歇,而科技力量的加入更让生态保护如虎添翼。近年来,为了更好地守护这份生态馈赠,南大港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启用具备“AI声纹+AI影像识别”功能的科研监测一体化平台系统,对鸟类进行智能化监测。

走进湿地监测室,显示屏上实时跳动着鸟类活动画面,巡护员轻点屏幕,便能清晰了解鸟类的种类、数量及觅食、繁殖情况。“这套系统可以对鸟类进行‘免打扰’监测。通过隐藏在各处的影像以及声纹监测设备,收集鸟类的图像和声音,再由系统进行处理,识别出具体是什么鸟,并进行分类统计。”南大港产业园区文化旅游局宣传科科长张景兴告诉记者,相比过去单靠肉眼观察,AI设备的效率和准确率都大大提高了。

对鸟类进行智能化监测(央广网见习记者 张润 摄)

这些隐藏在芦苇丛、树梢上的“AI眼睛和耳朵”,与巡护员的脚步相辅相成,让南大港湿地生态守护变得更精准、更高效。

作为河北省首个世界自然遗产,南大港湿地目前已记录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17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52种。今年10月,湿地更是迎来超过4000只国家二级保护鸟类花脸鸭组成的庞大集群,这是该湿地有记录以来迎来的最大规模花脸鸭种群。

成群的鸟类在湿地水面上嬉戏(央广网见习记者 张润 摄)

从三轮车碾过的巡护路,到AI镜头捕捉的每一个精彩瞬间;从传统的人工观测,到智能化的监测体系,南大港湿地探索出的生态保护模式,不仅守护了渤海湾的生物多样性,更为滨海旅游、生态研学等海洋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让海洋生态红利得到了持续释放。

【责任编辑:武昊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