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11月19日电(记者 程钰)北京市人工智能协会(筹)发起成立,中关村原生引擎(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发起成立,首批“中关村人工智能企业出海服务港”揭牌……建底座、强生态、高赋能,在11月15-17日举办的2025人工智能+大会上,作为大会的主办方之一,以“让创新生长”为使命的中关村发展集团,聚焦人工智能(AI)的下一个十年,正在实现从AI的“技术支持者”到AI的“生态共建者”的快速跃迁。
聚力:赋能AI新生态
作为全国人工智能创新资源最富集的城市之一,北京拥有国家级科研设施、顶尖AI人才、核心产业规模、备案大模型数量等各方面的领先优势,是名副其实的“人工智能第一城”。
作为此次大会的重头戏,北京市人工智能协会(筹)发起设立。该协会在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的指导下,由中关村发展集团、中关村科学城公司、智谱华章主要发起,联合北京移动、智源研究院、小米、360等理事会成员,以及量子院、广联达、百川智能、摩尔线程等30家创始会员、141家意向单位共同组建。
据悉,进一步整合产业资源、搭建交流平台、推动协同创新,助力北京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和产业高地,北京市人工智能协会将承担政府决策“智囊团”、产业发展“助推器”、企业成长“服务商”的角色,围绕政策研究与决策支撑、标准制定与行业治理、场景驱动与产业对接、人才培养与生态构建、品牌活动与国际交流等5方面开展工作。
连接:让AI“创新链”遇见“产业链”
科技成果转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题中之义。科技创新中蕴含巨大的价值,只有落到产业上,才能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力争通过3年左右时间,成为政企深度合作、高校广泛渗透、资源高效链接的转移转化全链条实体枢纽,汇聚一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一批高价值企业、引育一批专业化技术经理人,成为首都名片、中国特色、国际一流的人工智能集成服务商。
此次大会上,中关村原生引擎(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中关村原生引擎”)作为全国高校人工智能区域转移转化中心运营平台在大会上重磅发布。
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是教育部系统布局的重大平台,在创新要素集聚、产业基础扎实、资本市场活跃、战略作用突出的区域,围绕优势产业建设一站式公共转化平台,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加速转化。2025年6月,北京市海淀区获批建设人工智能领域的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
中关村发展集团携手海淀区、中关村学院,共同发起设立中关村原生引擎,承担全国高校人工智能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运营工作。通过整合高校项目、政策资源以及中关村发展集团的市场化运营经验,形成从技术挖掘、成果评估到资金投入,从算力支撑、概念验证到应用场景,从技术经纪到创业孵化的全链条服务体系,推动将高校原创成果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化应用;通过孵化一批高成长性人工智能企业,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促进资本、人才、数据等要素集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为人工智能产业的加速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服务:打造AI高质量出海的“北京样本”
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着眼于为出海企业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提供有力支撑,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打造出海综合服务港。
北京市积极响应。在本次大会上,中关村发展集团、中关村京港澳青创中心、北京启迪创业孵化器、中关村科学城公司等4家单位获得由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认定的首批“中关村人工智能企业出海服务港”授牌。
这些服务港是北京市创新打造的线上线下一体化“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将通过构建法律合规、技术适配、市场对接的一站式服务体系,为北京AI企业出海提供全方位支撑。
其中,入选首批中关村人工智能企业出海服务港的中关村发展集团,将通过构建国内外联动的服务机制,汇聚国内大模型领域优质资源,对接海外智慧城市、数字基建、智能制造等应用场景,全面赋能北京AI企业出海。
“首先,在东盟地区建设‘中关村人工智能企业出海服务站(东盟)’,持续推动中关村人工智能创新成果在东盟市场的规模化应用。”中关村发展集团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该服务站已对接广联达、银河通机器人、同方鼎欣、曙光数创、智谱华章、华胜天成等20家企业,达成7项合作意向;对接新加坡智慧交通、马来西亚数据中心、印尼数字政务等近10个重点项目和场景需求。
据悉,近年来,中关村发展集团发挥自身优势,为出海企业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提供有力支撑。先后在北美、欧洲、亚太各创新高地设立海外创新中心、搭建海外基金系,建立起“跨境孵化服务+海外投资服务+跨境落地加速服务”三位一体的全链条服务平台,构建起面向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的创新技术成果转化跨境孵化网络,服务全球中小微科技企业和创业企业,打造开放共赢的创新生态。截至目前,累计布局全球创新网络节点20余个,孵化落地服务企业300余家,参设海外基金10余支,基金规模超1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