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植宗亲树 深耕和谐田——南安洪濑“祠堂+调解”模式开辟基层治理新境界

巧植宗亲树 深耕和谐田——南安洪濑“祠堂+调解”模式开辟基层治理新境界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1-19 16:3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闽南金三角腹地,一座千年商贸重镇正以独特的文化智慧,书写着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生动篇章。在南安市司法局、信访局的指导下,南安市洪濑镇创新推行“祠堂+调解”模式,将厚重的宗亲文化融入现代治理体系,走出一条兼具文化底蕴与实践成效的善治新路。

祠堂里的调解室:文化基因激活治理新动能

2024年5月31日,洪濑镇四都宗亲调解室在有着600年历史的金山祠堂揭牌成立。这座承载着王氏宗族记忆的古建筑,自此被赋予新的时代使命。短短一年多后,这一模式成效显著,于2025年9月19日提级为南安市开闽调解中心,实现从乡镇探索到市级平台的跨越。

“我们的祖先讲究‘和为贵’,如今我们把这种智慧用在矛盾纠纷化解上,效果出奇地好。”调解室创始人、南安市人大代表王灿裕道出这一模式的精髓。

调解室汇聚了一支特殊的队伍——70余名由宗亲会骨干、退休干部、社会贤达组成的“银发调解天团”。他们凭借“人熟、地熟、事熟”的天然优势,运用祖训家规、乡音乡情,在情、理、法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最让当地群众津津乐道的,是一桩纠缠34年的土地权属纠纷。调解员们翻出明代《桐城王氏族谱》,借助泛黄纸页上清晰的百年用地轨迹标记,与现代产权图进行精准比对,再结合乡贤老人的口述历史与亲情劝导,最终使这起“骨头案”圆满化解。

“在祠堂里,听着长辈用乡音诵读祖训,追忆先祖和睦相处的往事,再大的怨气也消了。”刚刚化解七年邻里排水纠纷的村民深有感触地说。

机制创新见实效:从“末端处置”到“源头防控”

洪濑镇构建起宗亲纽带调解、预警排查联动、流程衔接确认三大机制,推动治理重心下沉。

一方面,与村级组织、网格员、基层司法所、派出所建立联动预警机制,定期开展“拉网式”排查,对苗头性问题提前介入。另一方面,健全“宗亲调解+司法确认”衔接流程,为调解结果加上“法律保险”。截至目前,已成功调解纠纷50余起,实现调解成功率与协议履行率“两个100%”。

治理效能三级跳:从“化讼止争”到“无讼有道”

走进金山祠堂,不仅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更能领略到新时代“枫桥经验”在这片土地上的创新实践。洪濑镇用实践证明,优秀的传统文化完全可以转化为现代治理的有效资源,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不竭动力。

信访压力显著减轻,四都片区群众信访量同比下降约四成;警情数量持续下降,报警数减少约三成,涉民纠纷处置效率提升50%,创下“上午受理、中午调解、下午履约”的“洪濑速度”。

更可贵的是,治理格局发生质的飞跃。“有事到祠堂说、有理到祠堂讲、有纠纷到祠堂调”已成为当地新民俗。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村民自治实现良性互动,基层治理完成从“你我”之分到“我们”之共的深刻转变。

目前,“洪濑经验”已吸引省内外20多个考察团前来取经。武荣凌云、九牧林氏等多家特色宗亲调解室在南安相继成立,形成“多点开花、全域协同”的基层调解新格局。

洪濑镇党委书记庄伟钦表示:“我们将继续深耕‘祠堂+调解’模式,让这一富有生命力的基层治理创新在更大范围开花结果,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贡献更多洪濑智慧。”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