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之声传精神之火 聊城大学“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启新程

以青春之声传精神之火 聊城大学“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启新程

来源:鲁网 2025-11-18 15:4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的号召,聊城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依托专业特色与学生志愿力量,组建了“数绘星河,弹魂永续”志愿宣讲团,致力于面向全社会开展“两弹一星”精神宣讲。11月6日,宣讲团成员走进聊城大学附属小学,面向五年级全体学生开展了“传承科学家精神,砥砺报国之志”主题宣讲活动。活动通过系统梳理中国核工业发展脉络、深情讲述科学家奉献故事、深度解读时代精神价值,并辅以珍贵历史影像与生动讲解,将宏大的爱国主义教育转化为青少年可感知、易理解、能共鸣的生动课堂,旨在引导学生树立科技报国志向,深化家国情怀认同。

宣讲活动伊始,志愿者以中国核工业的‘开业之石’—— 第一块铀矿石的发现历程为切入点,细致阐述了其在我国核能事业初创阶段的奠基性意义。志愿者借助清晰的图文资料,勾勒出从资源发现到体系构建的艰难历程,帮助学生认识到国家核心科技能力建设的重要性与艰巨性。现场气氛热烈,学生们凝神倾听,目光紧随讲解内容,展现出对这段历史的浓厚兴趣。

图为志愿者向学生阐释“两弹一星”概念的场景。韩昌一 供图

随后,宣讲进入核心环节,重点讲述了王淦昌与郭永怀两位科学家的感人事迹。在讲述王淦昌的故事时,志愿者重点突出了他接受国家重托后,放弃国际地位和学术声誉、毅然隐姓埋名十七载,将个人名誉与家庭生活让位于国家核武器研制的需要。17年隐姓埋名的背后,藏着他对家人的愧疚、对事业的坚守,更藏着对祖国的赤诚。其“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纯粹信仰与巨大牺牲,已成为刻在民族记忆里的丰碑。

图为小学生们正聚精会神地聆听宣讲,神情专注。韩昌一 供图

对郭永怀事迹的讲述则将现场的情感浓度推向高潮。志愿者与同学们一同回顾了他放弃海外优厚待遇、毅然归国的坚定抉择,以及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投身科研的卓绝毅力。当讲述到他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在生命最后一刻仍与警卫员牟方东紧紧抱在一起,用身体护住装有重要科研数据的公文包,确保资料完好无损的壮举时,现场一片静默,许多学生神情动容,眼神中流露出深深的震撼与敬意。志愿者的深情讲述,让科学家们的赤子之心与担当精神具象化,亦将科学家们把国家利益置于最高位的担当与风骨深深烙印在学生们的心中。

互动环节中,志愿者播放了1964年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的珍贵影像资料,当蘑菇云在屏幕上升起、科研人员欢呼的画面出现时,现场自发响起热烈的掌声,志愿者结合“中国从原子弹到氢弹仅用2年8个月”的跨越式成就,深入解读了“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志愿者以三个小问题与学生们展开交流,学生们踊跃举手,分享自己的看法。通过互动问答,宣讲不仅巩固了知识传递,更强化了情感共鸣。

图为互动问答环节学生积极回答问题。韩昌一 供图

宣讲后期,志愿者总结了“两弹一星”精神的时代价值,强调其对于当代青少年成长成才的指导意义。他们鼓励同学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从小事做起,积累知识、锻炼能力。活动现场还设置了简短讨论,学生们分组交流感想,志愿者从旁引导,进一步深化了宣讲效果。宣讲尾声,志愿者鼓励学生们以科学家为榜样,将“两弹一星”精神融入日常学习,从认真完成每一次作业、积极参与每一次实验做起,树立远大理想。

活动在师生合影中落下帷幕,本次宣讲活动以翔实的史料和生动的故事为载体,注重细节描述和现场互动,将崇高的科学家精神具体化、形象化,宣讲团通过多元化的讲述和互动,使‘两弹一星’精神深入人心,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生动实践。本次志愿宣讲不仅是一次成功的“两弹一星”精神宣讲,更是一堂深刻的理想信念教育课,为激励青少年立志成才、报效国家注入了强劲而持久的精神动力。

图为志愿者与学生合影留念。王欣 供图

(通讯员 赵晨旭 张珈铭)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李杭育】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