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遗芒针技艺 共话中医创新发展

传承非遗芒针技艺 共话中医创新发展

来源:鲁网 2025-11-18 15:4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11月14日至15日,四川省中医芒针协会第三届学术年会暨省级继续教育培训班在成都成功举办。本次大会以“传承创新,弘扬芒针”为主题,期间同步举行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唐氏芒针”传承拜师仪式、唐德厚学术思想传承及继续教育培训等活动,全面展示了芒针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与传承实践,为推动中医药技艺活态传承、促进学术交流搭建了重要平台。

四川省中医芒针协会年会及系列活动参会人员集体合照。四川省中医芒针协会供图

作为大会的重要环节,“唐氏芒针”传承拜师仪式庄严举行。四川省中医芒针协会会长唐德厚作为该技艺第四代传承人,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50年,始终秉承“大医精诚”理念。此次他以“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为收徒标准,新收4名弟子(其中2名为副主任医师),为这一传统技艺培育新一代传承力量。

全国第三批老中医专家继承导师、中国中医儿科学会顾问、四川省芒针协会名誉会长刁本恕教授在拜师仪式上对传承弟子提出殷切期望。“尊师重道,勤奋坚韧;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刁本恕教授谆谆告诫,同时寄语协会在唐德厚会长带领下持续发展壮大。此次收徒仪式是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深化中医药师承教育要求的积极响应,为中医药非遗技艺活态传承提供了有力实践支撑。

“唐氏芒针”传承拜师仪式。四川省中医芒针协会供图

学术交流与继续教育培训环节名家云集,内容务实丰富。四川省中医芒针协会会长唐德厚以《唐氏芒针在治疗颈、肩疾病中的优势》为题作专题讲座,重点阐述了“唐氏芒针”“一针多能、一针多经”的技法特点在颈肩类疾病治疗中的显著疗效。他结合近两百年传承积淀,详细分享了技法操作要领与临证思路,并提出“中医之谜在于精,中药治迷在于量,针灸之谜在于法”的学术指导思想,引发参会人员广泛共鸣。

唐德厚会长作专题讲座。四川省中医芒针协会供图

李春雨副会长围绕《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特色理疗》主题开展专题讲座,分享了临床诊疗中的实用经验与特色方法。为强化党的组织领导,协会川派名医促进交流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宜宾市名中医邹宗英还作了《纪律党课》专题讲座,将医德医风建设与专业技能提升有机结合,着重强调了医疗卫生人员的责任担当与规范执业要求。

协会川派名医促进交流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邹宗英作《纪律党课》的专题讲座。四川省中医芒针协会供图

大会期间,四川省中医芒针协会秘书长胡意凤作2025年度工作报告,系统回顾了全年在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技艺推广等方面的工作成效,并明确了2026年发展规划。胡意凤表示,协会将持续推进“非遗唐氏芒针技艺传承与创新项目”,拟成立唐氏芒针传承与发展专业委员会,聚焦芒针技术临床应用标准化研究,助力传统技艺更好服务临床诊疗。

四川省中医芒针协会年会及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既通过师承仪式为“唐氏芒针”注入新生传承力量,又借助高水平学术交流推动了芒针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普及推广。下一步,四川省中医芒针协会将继续以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为己任,为四川乃至全国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积极力量。(四川省中医芒针协会)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李杭育】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