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下午,宁夏总工会为20名2025年度塞上工匠颁发证书及奖杯。
他们中既有在毫厘之间追求极致的制造工匠,也有守护非遗根脉的文化传承者,更有推动绿色能源发展的技术先锋,是各个行业内的技术尖兵和创新骨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让我们见贤思齐,一起聆听宁夏工匠故事!
在宁夏天地西北煤机有限公司铆焊分厂的生产车间里,飞溅的焊花与专注的身影构成了最美的工业图景。今年50岁的张林,扎根铆焊一线20年,从一名普通电焊工成长为铆工班班长、自治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用一把焊枪“焊”就了不平凡的人生,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诠释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责任与担当。
匠心守初心 以过硬本领扛起重任
2004年参加工作以来,张林始终坚守在滚筒焊接等核心生产岗位,秉持“质量不是检查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工作理念,在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面对公司业务从国内拓展到国际、产品技术要求不断升级的挑战,他始终保持着刻苦钻研的劲头,利用业余时间深耕理论知识,成功考取电焊工技师证书,主动冲刺国际焊接工程师资格,用过硬的专业能力回应每一次考验。2016年,公司承接斐济带式输送机项目,面对严苛的质量标准和紧张的生产周期,张林带领团队反复研究图纸、优化工艺,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用零缺陷的产品赢得了监造和客户的高度认可,让“中国智造”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
创新破难题 以实干赋能提质增效
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张林从未止步。针对采煤机滑靴耐磨层焊接空间小、易产生裂纹的难题,他通过数十次手工电弧焊试验,摸索出最佳焊接流程与参数,成功突破技术瓶颈;面对铁素体不锈钢替代传统碳钢的生产变革,他精准把控材料特性,制定专属焊接工艺,有效避免材料脆化问题;为解决大型滚筒焊接的安全隐患,他亲手设计制作专用工装,彻底杜绝高空跌落风险;对滚筒焊接机器人定位立辊的结构改进,更将轴承使用寿命从每月更换延长至半年,大幅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生产效率。从优化工艺尺寸到创新维修方案,他的每一项成果都源于对生产一线的深刻洞察,彰显着“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坚守铸标杆 以奉献诠释责任担当
20年坚守,张林把加班加点当成家常便饭,将无私奉献融入日常工作。2019年公司首次大修采煤机,他牵头负责摇臂壳体、牵引框架等关键部件补焊工作,事无巨细把控每一道工序,确保焊接质量与水压试验万无一失;面对滚筒焊接机器人故障、采煤机水套修复等无技术指导的紧急任务,他边摸索边实践,在攻坚克难中积累宝贵经验,保障生产连续推进。这份执着与坚守,让他先后斩获“中国重型机械行业工匠”“自治区技术能手”“石嘴山市劳动竞赛优秀职工”等多项荣誉,成为行业公认的技术标杆。
薪火传技艺 以匠心培育后备力量
作为技能传承的带头人,张林领衔的自治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成为培育青年人才的摇篮。他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焊接技巧和创新经验,通过“传帮带”让更多青年工人快速成长为技术骨干,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如今,在他的影响下,铆焊分厂形成了“比学习、比技能、比创新”的浓厚氛围,一批批技术人才在岗位上发光发热。
焊花飞溅处,匠心永流传。20年扎根一线,张林用一把焊枪连接起平凡与伟大,用一次次技术突破诠释着工匠精神,用无私奉献书写着产业工人的担当。他表示:“未来,我将继续坚守我的初心和匠心,一是持续扎根生产一线将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转化为提升课,着力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二是聚焦现场难题,激活创新新动力。三是扛起传帮带责任,壮大技能人才队伍。”从公司优秀员工到行业工匠,从技术骨干到团队带头人,他以实际行动证明,平凡的岗位同样能创造非凡的价值。在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时代征程上,张林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带领团队勇攀技术高峰,为打造国际一流散料输送系统制造商、助力国家装备制造业发展立下新的“焊”马功劳。
(中国日报宁夏记者站 记者:胡冬梅 实习生:丁绚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