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展览,除作品展示外,我更想分享的是一种创作上的‘摸索’:把中国水墨书画的意趣‘玩’进石雕。我相信,如果这种尝试能引发些许共鸣,打开思路,启发大家与各自感兴趣的领域进行多元对话,那么惠安石雕的面貌,定会愈发生动和丰富。”——林庭芳
11月13日上午,素有世界石雕艺术之乡、中国建筑之乡的惠安,林庭芳的“墨明石妙”个展在惠安雕艺博物馆举行。
林庭芳,1969年生,福建惠安人,国家一级技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惠安石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夜墨生香 石间留痕
初冬夜晚八点,惠安崇武永恒的海浪声拍打着喧嚣的小都市。对林庭芳而言,月光族的他,貌似一个顽童,仲夏夜间时光才刚刚开始。书房内,是宣纸铺开的声响格外清晰,是笔锋浓淡晕染之间,化作青石畔的竹影、秋林的枝条、湖上的孤舟……
首先感谢这个大数据时代,偶然结识这位民间艺人,初见也是他个展当日。他笑谈:“画画纯粹就是喜欢,也算消遣。”语气轻松,好似在说晚饭后出门散步般随意。
随意展开其中一幅小品——寥寥数笔,竹叶如被狂风撕扯,却根根坚韧地立在纸上。“这是台风登陆前画的,”他指尖轻点画面,“窗外大风呼呼响,我们在屋里安然无恙。‘任尔东南西北风’,挺应景的,是不是?”
另一幅《秋思图》,竹尖斜逸,鸟儿安静直立,神情若有所思,“秋天总让人多想些事,”他顿了顿,“这些情绪,画出来就舒坦了。”
显然,这些画都是林庭芳由心由性的表达,也因真意流露而动人。《高秋行吟图》这幅画的石雕作品外,朋友还想把原画一起买走,当时林庭芳觉得是自己心仪之作,不舍得卖出。朋友请他重画,他摇摇头:“画画就是当下,那一刻过去了,再画就不是原来的味道。”林庭芳近几年石刻作品的审美与创作形式,多数源于生活本质与自然写真的呈现。走上展厅二楼,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墙上挂着他的水墨作品,画的下方陈列对应石雕。同样的竹,纸上墨韵淋漓,石中筋骨铮铮;同样的山水,宣纸上流动成诗,石面上凝结为永恒。
闽南特有红砖被他当成移动的宣纸,一刀一刻都是笔墨的延伸。“红砖是闽南古厝的魂。把自己的作品刻在童年记忆里,感觉特别踏实。”
跨界寻真 以画入石
将水墨意趣融入惠安石雕语汇的探索,是林庭芳的作品形成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近年来,他的创作屡获殊荣及被各美术馆与藏家收藏,并收录于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主编的《七五华章——中华雕刻艺术精品集》一书,也让墨明石业在市场低迷时依旧生机盎然。
艺术作品能否打动人,不只在于技艺与审美,还在于情感的真切。一个人沉淀越深,作品的气韵自然越深厚。谈及创作之路,林庭芳坦言“传统书画”与“生活本身”是滋养他的两个源泉,时光回溯至年少,背着行囊走进惠安五中石雕职专班,教室里的石粉味扑面而来,混着海风咸湿的气息,那是惠安特有的味道。“老师在台上讲构图、讲刀法,我能听进去并有所悟。不是聪明,是平时注重文化课且多阅读帮了我。”
诸多课程中,他最钟情传统书画与雕塑。或许是天赋使然,他的绘画成绩总是名列前茅。转眼到毕业季,同学们纷纷进入石雕厂实习,他却另辟蹊径,去厦门一家做折扇出口的公司,在扇面上作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扇面很小,但要画出宽广。”那几年他画了一年的折扇,每一把扇子展开,都是一个微缩天地。“现在想来,那段时光是在为后来的创作打底。艺术需要多元思维,绘画给了我基础”。
随后他进入香港客商开的石雕厂进行石雕创作,直至1992年,回到故乡崇武开启自己的事业,那些水墨的积淀自然更深的流入刀锋与石肌之间。
格物养心 生活即师
“生活”是另一个教场,“我好动也好玩,更喜欢观察和思考。”林庭芳每次看到广告牌,觉得赏心悦目的就会多看几眼,“想它为什么好?好在哪里?”日常走进餐厅、商业空间或入住的酒店,感受到美与舒适,也会分析其中的设计逻辑。业余生活亦是丰富的,熟识林庭芳的老朋友都知道他是一位运动全才。海泳、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样样涉猎,且皆达到一定水平。问有什么秘诀,他道,“运动也是一种感受力的训练,要归纳规律、洞察关键。像打羽毛球,两三次我就能摸清对手的规律。”
生活中处处藏着智慧,每一日的体验和思考,都成为他思维的另一种磨砺。时间与阅历自然给予他不同的生活处境与心境,至2019年再细赏名家书画及执笔自学写意水墨,早已明白画的意境,不止靠眼睛,更要靠心灵的修炼。“看懂一幅画,像是破译一个灵魂的密码,你需要走进这幅画的文化语境里,政治、历史、文学、传统哲思等等,缺一不可。”传统书画笔墨技巧可以模仿,但画中的气韵和风骨,则是画家全部学识、经历和人品的总和。在林庭芳看来,每一幅名画都是一部需要潜心阅读的“大书”。
石上写意 墨明石妙
不断“重塑”的过程,推动着林庭芳三十余年石刻风格的嬗变。他的工作室宛如一座小型博物馆——水晶的剔透、木化石的沧桑、各类玉石的温润,都在他的刻刀下获得新生。从传统人物到自然山水,从虫鱼鸟兽到现代构图,他的题材涉猎广泛,技法纯熟,其中对石材天然色彩的巧妙运用——俏色巧雕,更是他备受赞誉的绝活之一。
近年来,水墨精神更是直接渗入他的石雕创作,承载着情绪与思索。传统书画教他懂得“虚实相生”的哲理,对“计白当黑”的把握,及对“气韵生动”的追求。这让他在石材中找到“减法美学”的极致路径:在留白处见丰盈,于简约中见深远。
如其工作室一角,曾静置着一块珍藏十余年的木化石。石纹似云水激荡,质地坚硬如铁。过去十余年他始终“未敢动刀”,直到去年夏夜,心有所感,仅以数刀勾勒出老子仰首望天的姿态,将“大道至简”化为具象之境。
显然,林庭芳的作品打破了“雕琢”与“写意”的界限,让石头不仅承载形象,更能呼吸、留白、蕴含文心。在此意义上,惠安石雕与中国文人画的写意精神实现了跨界共鸣。于是,“墨明石妙”展览主题也由此昭然:它既是墨明石业的品牌名,更是一种创作哲学——“墨”与“石”的交融,明心见性,以水墨之“妙思”点化石之灵性。
采访临近尾声,林庭芳思忖数秒,道:“关于这次展览,除作品展示外,我更想分享的是这种创作上的‘摸索’。”
如果惠安石雕这棵千年古树,能够深植于书画、音乐、戏剧、文学乃至当代生活美学等更为广袤的土壤,必将也会在未来绽放出更丰富、更动人的“妙”曼姿容。
文/陈 默 吴佳辉 供图/ 惠安雕艺文创园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