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致敬宁夏工匠】①杨宁国:35年如一日 穿梭在乡野田间成为历史守望者

【2025致敬宁夏工匠】①杨宁国:35年如一日 穿梭在乡野田间成为历史守望者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1-18 13:3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10月31日下午,宁夏总工会为20名2025年度塞上工匠颁发证书及奖杯。

他们中既有在毫厘之间追求极致的制造工匠,也有守护非遗根脉的文化传承者,

更有推动绿色能源发展的技术先锋,是各个行业内的技术尖兵和创新骨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让我们见贤思齐,一起聆听宁夏工匠故事!

在宁夏彭阳,有一位历史守望者——他身着运动装,脚穿破旧鞋履,手握调查拐杖,35年如一日穿梭在乡野田间里,只为探索历史足迹。他是宁夏彭阳县博物馆研究馆员杨宁国。自1990年接触文物工作起,他将大半生献给文物守护。35年来,他跑遍彭阳每一寸土地,拄坏拐杖30多支,穿烂运动鞋百余双,记录野外笔记100多本,拍摄照片超过10万张、视频5000多分钟,用脚步丈量着一座城市的文明厚度。

填补空白,揭开尘封的历史面纱

杨宁国的坚持,换来了考古领域的重大突破。他主持发现的岭儿旧石器时代遗址,将固原地区人类活动史前推了2万年,填补了宁夏南部无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他参与和主持发掘的打石沟、小河湾、海子塬、姚河塬等12处重要遗址,接连填补了固原考古学文化的缺环。其中,姚河塬商周遗址的发现尤为震撼,不仅证实西周王朝的西北边疆已延伸至六盘山区域,更将宁夏的建制史提前了1000多年。遗址荣膺“201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成为宁夏考古史上的里程碑。

铁肩担道义,筑牢文物安全防线

文物守护,不仅是发现,更是保护。面对盗掘、倒卖等违法行为,杨宁国毫不退缩。他与牧羊人同吃同住,与村民睡土炕,深入一线宣传《文物保护法》,举办讲座50余场,发放宣传资料30万份。他配合公安机关破获文物案件20余起,捣毁盗墓团伙5个,刑事判决13人,依法追回文物563件。他主持建立县、乡、村、组四级文物保护网络,完善80处文保单位“四有”工作,编制《彭阳县文物保护总体规划》,为文物筑起坚实“防火墙”。

著书立说,让文物“开口说话”

35年来,杨宁国不仅埋头田野,更笔耕不辍。他在《考古》《考古与文物》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编出版宁夏首部文物专志——《彭阳县文物志》,独立编著《彭阳历史文物》,参与编写《彭阳海子塬墓地发掘报告》等9部著作。这些成果,从不同维度展现彭阳历史文化魅力,引发国内外学界广泛关注,推动地方文化“走出去”。

建馆布展,打造文化新地标

2014年,彭阳博物馆启动建设。杨宁国肩负重任,从策划、设计到布展全程参与,完成6000平方米展厅的陈列工作,涵盖古代文物、近现代史迹、互动体验等多个主题。他亲自讲解百余场,接待观众超30万人次,让博物馆成为彭阳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他主持抢救征集文物1000多件(组),馆藏达70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0件,珍贵文物逾千件。

2021年,以杨宁国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挂牌,汇聚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高层次人才,成为彭阳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他以宁夏劳动模范的身份,继续引领新一代文保人传承匠心、开拓创新。

三十五年信念如磐,初心不改。杨宁国用一生诠释了“因为痴爱,所以疯狂;因为疯狂,所以坚强”的执着追求。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不仅是守望者,更是点亮文明之光的引路人。(中国日报宁夏记者站记者 胡冬梅 何芳整理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黄凌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