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以大模型、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跃迁式发展,对诸多产业发展方式产生了质的变革。未来5-10年,人工智能将深度重塑产业发展方式,必将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聚力探索AI的下一个十年,一幅未来AI发展的新图景在北京徐徐展开。11月15-17日,以“AI下一个十年:场景驱动×新质引擎”为主题的2025人工智能+大会在北京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举行。会上,业界大咖纵论AI未来发展新风向、多方协同开辟AI落地新路径,AI场景赋能激活行业新增量,在这里,与会嘉宾一起探前沿、看现在,向未来。
探前沿:下一个十年将绽放精彩
“中国近5年在大模型、具身智能等领域已跻身国际第一方阵,甚至部分领域实现领先。”图灵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及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姚期智指出,“在科学研究领域,AI for Science正在快速兴起,科学前沿工作者如何把握发展态势,把AI与传统科技融合,是当前的重大课题。”
他强调,未来几十年的科研方法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需培养尖端创新人才,同时加强AI与传统科技的融合。
“如果说过去十年是‘萌芽与探索’,那么我们的下一个十年,注定是‘生长与绽放’——是机器人从‘能运动’走向‘能做事’,从‘行业工具’迈向‘生活伙伴’的十年。”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从产业实践角度,描绘了人工智能技术未来十年的发展图景。
他指出,“让机器人服务于人”,未来十年,尽管仍面临诸多技术和伦理的挑战,但下一个十年,AI技术将赋予机器人真正“理解世界”的能力,场景将推动机器人真正“融入生活”,更需要“我们”携手共建生态的“朋友圈”。
在中关村发展集团相关负责人看来,本次大会以“AI下一个十年:场景驱动×新质引擎”为主题,既是对国家战略部署的深入落实,更是聚焦人工智能产业赛道,解码“技术突破”向“价值创造”转化的核心密码,共绘行业未来十年发展蓝图的重要实践。
据悉,作为深耕中关村的创新生态集成服务商,中关村发展集团致力于成为人工智能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架桥者”与“赋能者”,在算力、算法、数据三大要素平台精准开展“点”式布局,依托股权投资、产业空间、科技金融、资源链接等创新生态服务构建业务“线”条,持续拓展创新生态集成服务覆盖“面”,已累计服务人工智能产业上下游企业1400余家,占北京市人工智能企业总数的50%以上。
看现在:变“应用场景”为“科创胜景”
“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加大应用场景建设和开放力度”。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近日对外发布,首次在国家层面对场景培育开放进行系统部署。
作为连接技术和产业、打通研发和市场的桥梁,应用场景是试验场,也是训练场。“场景驱动”是人工智能从技术革命走向产业革命的关键。
大会发布了具有代表性的“AI100应用标杆”。该榜单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经济管理学院案例中心的学术支持下,从全国1000多家企业中严格遴选而出,集中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各业的落地成效。
大会发布的《AI中国方案》,结合智慧能源、智能装备、空间智能等领域的产业实践案例,生动展现了“以场景需求驱动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反哺产业升级”的特色路径,为破解人工智能技术落地难的全球性挑战提供了宝贵参考。
聚焦“人工智能+”在重点领域的创新应用,大会“AI+新场景”分论坛发布多项场景需求、分享典型应用案例,为人工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拓展新路径。此外,还有“具身智能”“AI+大健康”“AI+数字孪生”“AI+创投”“AI+影视”等系列分论坛,共同构筑了一场以“场景驱动”为核心的创新对话,旨在通过跨界交流,激发人工智能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无限潜能。
作为大会配套亮点,AI+X产品秀展区汇聚10余家优质企业,携最新重磅前沿成果集中亮相,覆盖具身智能、大模型应用等关键领域。宇树科技、星动纪元、灵心巧手等代表性企业将其创新成果从技术构想变为可触场景——灵活机械臂精准协作、仿生设备流畅互动,生动上演了一场“智能落地”的沉浸式盛宴。
大会发布的《智启新未来:“人工智能+”发展五大趋势洞察》提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开始进入技术加速进化、能力集中涌现、应用加快普及、创新群体突破交织叠加的时期。
与会嘉宾表示,以场景创新催生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下一个十年,相信随着场景培育和开放的深入推进,将会有更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在真实场景中试验、验证、孵化、迭代、成长,推动应用场景变产业盛景,为经济增长注入更多强劲动能。
向未来:激发新活力,迈向新境界
大会上,一系列的成果和举措,从政策引导、智库支撑、人才引育、成果转化到国际化服务,系统性地构筑了北京“人工智能+”的协同生态。
大会现场,北京市人工智能协会(筹)发起设立。该协会在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指导下,由中关村发展集团作为主发起人之一,联合产业链核心企业、顶尖科研机构及高校共同发起,旨在进一步整合产业资源、搭建交流平台、推动协同创新,助力北京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和产业高地。
据了解,中关村发展集团通过对北京地区近200家产业链核心企业的调研,了解到高达80%的企业强烈期盼一个权威的行业组织,以凝聚发展共识、优化要素配置。因此,促进跨领域、跨主体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共振,打造提升产业整体效能的关键平台,成立北京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旨在及时回应行业关切。
作为全国高校人工智能区域转移转化中心运营平台,中关村原生引擎(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在大会上重磅亮相。
在教育部与北京市政府的联合指导下,中关村发展集团携手海淀区、中关村学院,共同发起设立中关村原生引擎(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整合高校科研项目与政府政策资源,并运用市场化机制,从技术挖掘、成果评估、资金投入到算力支撑、概念验证、场景应用等方面提供全链条服务,实现从实验室到市场的高效衔接,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这是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关键举措。”中关村发展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市以海淀区为核心,正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和产业高地的重要平台。中关村原生引擎的名字,正是寓意着从源头创新出发,点燃AI成果产业化的核心动力,高度呼应了“创新策源地和产业高地”这一愿景目标。
近年来,中国企业出海步伐加快,投资版图不断拓展,海外布局日益多元。为进一步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大会上,中关村发展集团、中关村京港澳青创中心、北京启迪创业孵化器、中关村科学城公司等4家单位获得由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认定的首批“中关村人工智能企业出海服务港”授牌。
这些服务港将构建法律合规、技术适配、市场对接的一站式服务体系,为人工智能企业出海提供全方位支撑。在“东盟AI+”合作分论坛上,中关村的创新成果与东盟广阔的市场精准匹配,共促成涵盖人工智能、数字基建、智慧服务等领域的20余项合作需求对接。
据悉,北京作为我国人工智能创新资源最富集的城市之一,拥有国家级科研设施、顶尖人才、核心产业规模、备案大模型数量等各方面的领先优势,是名副其实的“人工智能第一城”。
与会嘉宾表示,大会上的这些成果,正是北京发挥人工智能“头雁效应”、激活发展“乘数效应”,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