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阴县的教育沃土上,一位名叫黄滔的语文教师,正以十七年的执着坚守,诠释着师者的初心与热爱。她扎根教学一线,以文学之笔书写育人华章,以党员之责践行教育使命,在三尺讲台上点亮无数孩子的梦想,是学生们眼中执着的“教育追梦人”。
初心如磐,扎根乡土十七载
2007年,黄滔初登讲台,在长郡城东中学开启了她的教育生涯。九年光阴里,她常常肩挑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与班主任的重担。她的青春与汗水,凝结为学生成绩单上亮眼的数字,更化作了家长们口中那句“把孩子交给黄老师,我们放心”的质朴赞誉。2016年后,她辗转古塘中学、七龙学校,最终选择扎根在浩河中学。每一次调动,都是对“哪里需要就去哪里”这句党员承诺的无声践行。
在七龙学校支教期间,面对师资薄弱的困境,她白天为孩子们讲授语文,夜晚则在灯下独自备课,并兼任着教导主任的行政工作。星光不负赶路人,2019年,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胸前熠熠生辉的党员徽章,与她心中“为教育奉献”的信仰交相辉映。
匠心独运,三尺讲台绣芳华
“教育是门精细活,得像绣花一样用心。”这是黄滔常挂在嘴边的话。她的课堂,既有“大弦嘈嘈如急雨”的激情澎湃,引领学生感受文字的力量;又有“小弦切切如私语”的温情引导,润物无声。2022年,学生王紫夕获评“湘阴好少年”;2024年,吴欣黛在“知源杯”文学创作大赛中崭露头角……这些荣誉背后,是她独创的“分层教学法”的智慧结晶——她为单亲家庭的学生设置“心灵日记”,为留守孩童开设“课后加油站”,用细腻的关怀呵护每一颗敏感的心。
她的教学探索不止于课堂,在各类竞赛场上,她同样追求卓越:从“金鄂杯”教学竞赛二等奖到省级微课三等奖,从带领团队斩获集体备课大赛初赛第二名,到主持的市级课题《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研究》顺利结题。同事们笑称她是“拿奖专业户”,她却谦虚地说:“比赛不是目的,而是一块能倒逼自己不断成长的磨刀石。”
丹心向党,播撒信仰的“火种”
作为县教育系统的优秀党员,黄滔将这份炽热的信仰,化为讲台上一个个动人的红色故事。2021年,她的微党课《信仰的力量》以鲜活案例打动评委,摘得县级一等奖;2022年,她在湖南省“红色故事”宣讲大赛中,用湘陰本土的革命事迹感染观众,蝉联湘阴赛区桂冠。办公室里那盏深夜依然亮着的台灯,见证了她为打磨讲稿而反复推敲的执着。“每一次宣讲,对我自己都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这份信念,让她在2023年再度荣获市级优秀奖。
文心雕龙,行知合一的“笔耕者”
在《世界》《文学天地》等期刊上,可以读到黄滔闪烁着思辨光芒的论文。从《“双减”下的家庭教育》到《师者如舟千里不殆》,她的思考始终紧扣教育前沿。这些理论探索并非纸上谈兵,而是紧密贴合着她的教学实践——她将“经典诵读”融入日常,用“原生态作文”唤醒学生的表达本能。高达1015分的继续教育学时,是她“终身学习”的生动记录;国培计划“省级优秀学员”的证书,则是她知行合一的有力印证。作为岳阳市闵卓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的核心成员,她正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道路上做着有益的探索。
爱心护航,静待花开的“园丁”
在保合学校的班级花名册上,那17个关于“单亲、离异、留守”的特殊标记,曾深深刺痛黄滔的心。学生小宇(化名)因家庭变故而自闭寡言,黄滔便连续三个月每日陪他共进午餐,并借助课文《背影》中的亲情描写,悄然融化了他内心的冰封。留守儿童小芳(化名)总在作文里写“想妈妈”,她便定期家访,送去书籍和棉衣,用行动告诉孩子她并不孤单。每周至少两次家访的承诺,她已坚持了整整三年。
“教育是一门慢艺术,需要有静待花开的耐心。”黄滔办公桌的抽屉里,珍藏着孩子们写给她的“黄妈妈信件”。这些或许有些歪斜的字迹和皱巴巴的纸页,在她心中,远比任何奖状都更加珍贵。
采访手记
采访结束时,暮色已笼罩校园。黄滔匆匆告别:“我得赶紧去小宇家看看,帮他辅导功课。”望着她电动车后座上随着颠簸而晃动的作文本,我们忽然深刻地理解了“师者”二字的重量——那就是在平凡的日复一日中,以时光为线,用爱与责任,绣出生命的锦缎。正如她在日记中所写:“我愿做一叶扁舟,载着孩子们驶向星辰大海——哪怕自己永远停泊在乡村的码头。”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