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跨学科主题学习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青岛市城阳区白云山学校近期开展“神奇的黄金粒——玉米探索之旅”跨学科主题课程实践活动。活动紧扣跨学科核心要义,以常见农作物“玉米”为探究载体,打破学科壁垒,构建认知探究、劳动体验与艺术创造于一体的学习场域,通过“知、行、创”三驱设计,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锤炼综合能力,在创造中感悟劳动价值,实现跨学科协同育人的深度落地。
知玉米:解码一粒种子的前世今生
“一个老头长得高,身上挂着千把刀……”一则童趣谜语,正式开启玉米主题学习的序幕。
科学观察识其形。孩子们手捧饱满的玉米棒,细致观察苞叶的纹理、玉米须的纤柔、玉米粒的规整排列,在触摸与直观感知中建立对玉米的初始认知。
生命教育悟其生。通过课件《玉米的一生》,孩子们追溯一粒种子从入土萌发、拔节生长到抽穗结实的完整生命历程,在静默聆听中萌发对自然力量与耕耘之劳的敬畏之心。
数学思维启其智。围绕“最快数清玉米棒颗粒”的问题,孩子们点燃思维火花,在“数排列、估总数”的实践中,自然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维启蒙。
社会链接见其广。从餐桌美食到工业原料、畜牧饲料,再到绿色生物燃料,孩子们惊奇发现,小小的玉米竟串联起广阔的产业图景与生活场景。
此外,学生通过创作玉米绘本、分享玉米故事,系统整合科学、语文、数学等多学科知识,全面认知玉米的生物学特征、生长历程、经济价值与文化内涵,构建起完整的知识图谱。
行玉米:体悟一搓一捻的劳动本色
“小手搓一搓,黄金粒儿落;汗水洒一洒,珍惜每粒粮”。随着老师一声令下,“搓玉米”劳动体验活动热火朝天地展开。孩子们紧握玉米棒用力搓动,噼啪声响中,金黄的玉米粒如跳跃的音符滚落,空气中弥漫着谷物的清香,更充盈着劳动的专注与喜悦。“这样搓效率更高!”“手虽酸,心里却甜!”“如今才真正懂了‘粒粒皆辛苦’”。在《锄禾》古诗的吟诵声中,在“棒”到“粒”的蜕变里,在“最干净玉米芯”“最多产班级”的趣味评比中,孩子们不仅收获了颗粒归仓的成果,更在互助分享中提升了团队协作能力,对“劳动”二字形成了最真切的体悟。
创玉米:绽放点石成金的无限想象
劳动的果实如何升华为艺术结晶?“玉米艺术工坊”给出了精彩答案。低年级学生以玉米粒为“彩笔”,拼贴出灵动的动物、斑斓的风景,用色彩与构图诠释童真创意;中年级学生将玉米芯化作“建材”,搭建出科幻火箭、温馨家园,在搭建中锻炼空间思维与动手能力;高年级学生用玉米苞叶作“丝线”,编织出精致书签、清雅花朵,让自然素材在指尖绽放雅致之美。
在“玉米艺术博览会”汇报展示中,玉米粒、玉米芯、玉米苞叶等普通素材,皆在孩子们的多重探索与奇思妙想中转化为有场景、有故事、有创新、有温度的艺术作品,实现了知识内化与美感外显的良性循环。
玉米的旅程并未止步于校园。延伸至家庭,亲子共同制作玉米美食,让珍惜粮食、热爱劳动的家风悄然传承;劳动基地里,学生在栽种玉米的土地上亲历耕耘过程,实现了从物质劳动到精神创造的全面跃升。学生在“知玉米、搓玉米、创玉米”的完整历程中,完成了知识、劳动与美学的深度融合。这份扎根生活、扎根土地的厚重积淀,培育了学生珍惜粮食、尊重劳动、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成就了全面多元的学习体验。
跨学科育人:让教育在真实体验中发生
“玉米探索之旅”是白云山学校推进跨学科融合与劳动教育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学校紧扣“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核心理念,秉持五育融合育人思维,以跨学科主题课程为载体,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生命健康”五大主题课程群,延展三十余门子课程,实现从知识灌输到素养生成的转型。创新“场馆浸润—主题探究—项目实践—靶向赋能”实施路径,升级“琢玉”五维可视化评价系统,联动社区、高校、科研机构等多方力量,构建校家社全景式育人教联体,形成贯通九年的立体化素养培育链条,实现学生成长轨迹可视化、素养发展可量化,达成从“碎片化学习”到“整体性发展”的教育跃迁。
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认知—实践—创造”的完整闭环,孩子们收获的不仅是关于玉米的知识,更是一种系统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一份尊重劳动珍惜万物的情感认同、一颗敢于想象乐于创造的自由心灵。
未来,城阳区白云山学校将持续推动跨学科主题课程育人模式迭代升级,让课程资源更丰富、层次架构更清晰、内涵呈现更生动、发展路径更全面,为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注入澎湃动能。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