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教育七十周年发展论坛举办

11月15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教育七十周年发展暨中外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举办,回望人大新闻学院七十载奋进征程,探讨中外新闻传播教育发展之道。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教育七十周年发展论坛举办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1-17 13:3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11月17日(记者 邹硕)11月15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教育七十周年发展暨中外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举办,回望人大新闻学院七十载奋进征程,探讨中外新闻传播教育发展之道。

本次会议以"全球沟通、理解与信任:未来传播与未来社会"为主题,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出席并致辞。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方汉奇,1966届校友、《深圳特区报》原总编辑陈锡添,1969届校友、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原政委于庆田等出席,来自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余位知名高校新闻传播院系院长、300余位海内外校友代表、师生代表、媒体代表参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张辉锋主持开幕式。

林尚立表示,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人大新闻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新中国第一所正规高等新闻教育机构。七十年砥砺奋进,新闻学院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扎根中国、面向世界,把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学术发展贯通一体,培养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优秀新闻舆论工作者,彰显以新闻推动社会发展的时代担当。面对信息时代传播格局的深刻变革,希望人大新闻学院坚持面向未来、面向全球、面向时代,继承优良传统、服务国家战略,以坚实的学科根基、深厚的人民情怀、前沿的技术视野和宏阔的全球格局,培养引领未来的复合型新闻人才,继续做时代风云的忠实记录者、中国故事的卓越讲述者,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推动世界更好读懂中国贡献智慧与力量。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隋岩,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语文学院院长Viktor Barabash作为兄弟单位代表致辞。

张涛甫表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是中国新闻教育的旗舰,在70年辉煌历史中始终与时代同行、与党和人民血脉相连,为新中国新闻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重要贡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渊源深厚,始终守望相助、携手同行,期待未来双方继续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等方面共同努力,为中国新闻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隋岩表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自建系起便肩负办好新中国正规新闻教育的历史使命,造就了一大批新闻界的栋梁之材。作为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兄弟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始终血脉相连、同向同行,期待双方继续深化合作,在学科体系建设上共探新路径、在人才培养上共创新模式、在科研攻坚上共破新难题,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贡献高校力量。

Viktor Barabash表示,在智能技术深刻变革传播格局的今天,人文学科始终是跨文化理解与信任构建的关键力量,在此背景下,本次会议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为中国乃至全球新闻传播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期望两校继续深化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推动文明互鉴,为构建更加公平、包容的全球传播生态贡献智慧与力量。

1955年,时任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的安岗同志在党中央的指示下来到中国人民大学筹备创办新闻系,开启了人大新闻传播教育的壮阔篇章。

会议现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周勇发布《安岗新闻思想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史》。《安岗新闻思想研究》基于大量一手史料首次对安岗新闻思想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历史化考察,入选"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工程";《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史》以时间为轴、以学科建设为核心,全面梳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科70年办学发展历程,兼具史料价值与学术深度。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宫贺介绍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创新成果。面向多元应用场景,学院构建"一体两翼"的国际传播领军人才培养生态体系,推动本硕博贯通与跨学科融合,形成了学术拔尖与实践拔尖并重的人才培养路径,以实际行动回应国家战略需求,培育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的青年传播者。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赵曙光发布"明新大模型1.0"。该模型由新闻学院和高瓴人工智能学院联合研发,整合了"深澜·DeepPulse"深度报道助手、"睿析·OpinionPulse"舆情推理模型、"和鸣·GlobalPulse"国际社媒内容生产系统三大核心智能体,分别面向可信新闻的深度生产、舆情动态的推演分析、全球社交内容的智能传播等关键应用场景,推动人工智能在新闻生产与舆情治理领域的深度融合,为应对智能时代新闻传播领域的重大挑战提供解决方案。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国际新闻与传播系主任张迪展示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民意调查中心系列成果。自2022年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合作开展全球民意调查以来,已系统实施覆盖全球五大洲的60余次调查,初步建成以数据赋能国际传播的民意调查体系,为精准研判国际舆论、增进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坚实数据支撑。

会议现场,"未来传播创新联盟"正式启动。该联盟旨在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汇聚学界智慧与业界力量,共同推动人才培养与实践的创新突破。联盟将聚焦未来传播形态与生态,致力于优质教学资源开发、尖端科研项目攻关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为培养引领未来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赋能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能,打造融通共进的创新共同体。

周勇发布"面向2035的十年学科发展路线图"。未来十年,人大新闻学院将聚焦三大方向,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新闻传播学科:基于中国经验、世界问题、人类的困惑开展知识创新和理论创造,推动建设有世界影响力的新闻传播学中国学派;打造"人文+技术"的能力基座,促进理论解释力与实践行动力的融通,为人文社会科学彰显硬实力探索新路;面向未来传播与未来社会,努力成为新的世界人才培养中心和一流哲学社会科学家摇篮。学院将系统实施两工程、两中心、一集群、一平台的"2211"学科建设行动计划,包括自主知识体系创新工程、人才培养大生态体系建设工程,中国叙事中心、数据新闻中心、高端智库集群和国际交流交往平台,全方位推进学科内涵建设与国际化拓展,为建构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服务国家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富文佳】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