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加速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的根脉与灵魂,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结晶与精神追求。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特别是对于以培养未来地方人才为宗旨的地方高等职业院校而言,将非遗文化创新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不仅是对地方传统文化的守护与传承,更是培养学生文化自觉、家国情怀与创新能力的关键路径。
抚州作为“才子之乡”,拥有国家级至县级非遗项目300余项(采茶戏、傩舞、白浒窑、竹编等),文化底蕴深厚。面对非遗传承断层危机与区域文化产业升级需求,抚州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党建引领+文化赋能”双轮驱动,将非遗传承纳入立德树人核心体系。
学院响应党的二十大“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战略,对接江西省“文化强省”、抚州市“文化强市”目标,将非遗传承列为服务地方发展的关键路径,并依托“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教育部非遗文化虚拟仿真基地”等平台,创建市级非遗大师工作室集群,引入13名国家级、省市级非遗传承人驻校,破解非遗“活态传承”与“创新转化”难题,通过“双师共育、课程融合、多元赋能”,培养兼具文化自信、创新能力和服务地方情怀的的能服务桑梓的匠心英才!
一、 根植地方文化沃土,搭建非遗育人平台
学院依托抚州丰厚的非遗家底(如采茶戏、傩舞、白浒窑、竹编等),打造了坚实的育人平台。
(一)设专业,创品牌。
为弘扬抚州传统文化,我院集政府和社会之力,打好戏曲文化品牌。2017年8月,市政府特设设“地方戏曲表演(器乐)委托培养班”,通过“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团、毕业即就业”模式,精准对接院团需求。聘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岚、戏曲名家涂玲慧等指导教学,保障抚州采茶戏原真性传承。戏曲班就业对口率100%,学生获中央电视台《少年工匠》、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幕式等演出资格。该专业已有8年招生历史,学院教师师生参与打造抚州市文旅局的《寻梦牡丹亭》节目,成立抚州文旅节目的品牌。
2024年1月学院联合北京科罗纳音乐教育集团、美国南加州交响乐团苏文星教授等资源成立汤显祖音乐与戏剧学院。此举旨在打破校行壁垒,整合国内外优质资源,培养“德艺双馨、技艺精湛”的艺术人才。2025年5月,抚州职业技术学院选送的采茶戏《红桃山》入选第五届“梨花杯”全国青少年戏曲教育教学成果展演的剧目,展现了抚州地方采茶戏的传承与创新。
20级戏曲班邹瑜、彭俊睿、杨修宸、胡宏骏等同学《红桃山》济南剧照
(二)立大师,传技艺。
2016年我院建有“张宜祥傩舞面具制作工作室”、“汤绍云抚州地方戏曲工作室”、“罗会武傩舞表演工作室”、“徐建元竹篾工艺制作工作室”、“张志刚白浒窑工作室”、“于扬青木雕工作室”“张小娟临川结绳”等省级“非遗大师工作室”项目。大师工作室共计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先后特聘技能大师13名。旨在搭建高技能人才研修及培养平台,积极探索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中通过技能学习的教学模式,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的传承和推广机制,为江西地方经济、工业、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高精尖的技能人才做有力支撑。
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同心温暖工程基金会理事长马培华
二、双师共育课程融合,锻造匠心创新能力
学院打破学科壁垒,构建了“专业教师+非遗大师”的双师共育机制,将非遗元素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学院立足大师工作室,将专业教师纳入非遗传承人培养对象,并要求将非遗技能融入专业课程。公选课,让非遗得以传承。将非遗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开设非遗手工、陶艺、傩舞等公共选修课,专业教师和学生同堂学习,让教师和学生掌握比较纯粹的地方文艺技能。
专业课,专业教师融合非遗技能提升学生技艺传承和创新力。在学前教育、艺术设计等专业核心课程(如《幼儿舞蹈创编》《手工与玩教具制作》)中系统融入非遗元素,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与创意开发能力。汽车专业开发非遗元素汽车摆件,机电专业运用3D打印呈现临川故事,信息工程专业开发非遗虚拟仿真技术(陶艺修复、采茶戏),经管学生运用直播推广非遗产品,有效激发学生基于非遗的跨界融合与技术创新能力。
教师参加非遗剪纸课程学习
三、多元赋能成果转化,服务地方发展需求
学院搭建平台,鼓励师生将非遗学习成果转化为服务地方的实际项目。近年,我院师生与非遗大师工作室联手打造非遗创业项目,孵化“醉宴青瓷”、“古韵阁”、“白莲宝宝”、“3D蒙具”等一批优秀非遗创业项目,在“互联网+”、“挑战杯”、中华职教非遗创新大赛等赛事中屡获省级以上奖项(获省一等奖等多项荣誉),推动非遗产品市场化、产业化。
同时,通过舞台展演、社区服务、线上推广、虚拟展示等多渠道,持续扩大抚州非遗文化的影响力,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组织师生志愿者利用节假日深入社区和抚州市文化馆、抚州市博物馆等,开展非遗文化宣讲、技艺体验活动。近两年累计服务社区12个,惠及居民8000余人次。学生年均舞台实践超100课时,承担汤显祖戏曲交流月、高雅艺术进社区等演出,服务观众超5万人次。
重视抚州文化的国际化传播。白浒窑非遗工作室师生2024年赴菲律宾举办“新海上陶瓷之路”作品展,共展出60余件作品,推动陶瓷文化国际传播。同时,该工作室以赛促创,2024-2025年指导学生获外观专利18项,如“陶瓷摆件-柳生”(专利号2024304165563)、“陶瓷壶-描金牡丹茶壶”(专利号2024304162870),激发创新创业热情,初步建立“大师工作室+研发基地+专利转化”链条,为我院学生提供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实践平台。
经管专业学生直播学生非遗作品
四、党建引领、多元协同、技术赋能
(一)理念创新:党建引领创新育人
从组织上构建“党委-支部-党小组”三级机制,由教育科学学院党支部牵头非遗传承,打造“党建+非遗”省级模范品牌;突破传统非遗保护思维,将非遗文化作为育人资源深度开发,实现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的双向赋能。
(二)机制创新:构建“政-校-企-传”协同体
与抚州市政府、抚州市文旅局、非遗传承人等建立四方联动机制,形成“政策支持-学校实施--企业参与-传人指导”的可持续运行模式。
(三)技术赋能:数字化传承与跨界融合
运用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技术,构建非遗数字化传承平台。探索“非遗+旅游”“非遗+文创”等跨界融合路径,增强非遗文化的现代生命力。2023年11月,“创意与传承抚州非遗文化国家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训基地”获批教育部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典型案例。
抚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三维赋能”模式(平台筑基、教学革新、服务拓维),将非遗传承转化为服务地方的创新引擎。累计输送2000余名非遗相关人才,学生获专利18项、省级以上奖项30余项;非遗工坊带动就业超300人,农旅融合项目助销农产品百万余元;作品展演覆盖5国,推动非遗成为抚州文化外交名片。
“让非遗传承从校园走向产业前沿、融入百姓生活”——这既是抚职的育人初心,亦是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答卷。
来源:抚州职业技术学院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