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县洱海流域湿地公园保护与提升改造项目通过竣工验收

洱源县洱海流域湿地公园保护与提升改造项目通过竣工验收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1-14 16:2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11月10日,中铁十局承建的洱海流域湿地公园保护与提升改造项目通过竣工验收,标志着该项目进入常态化运营阶段。

项目部围绕提升入洱水质核心目标,持续强化技术支撑、攻克治理难关,扎实推进流域内湿地与生态隔离带的保护修复与提升改造,为优化流域生态环境,恢复湿地生物多样性提供了环境支撑。依托“以湿养湿”治理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引导当地从传统农业走上“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洱海流域湿地公园保护与提升改造项目施工区域涉及6个镇、乡,包含7个片区,覆盖邓北桥湿地、葛官营湿地、茈碧湖湿地、永安湿地、团山湿地等,分为湿地及缓冲带恢复、提质增效、管理能力建设三大工程,总建设面积14463.1亩。项目实施区域为洱海提供了50%以上的地表径流水量,是洱海的重要水源地和生态屏障。

一、筑牢生态屏障,焕新入洱水质

建设团队立足“源头治理”,系统推进湿地生态修复与水质提升建设,累计恢复湿地及缓冲带区域1571亩、修复库塘基底3928亩、提质改造湿地区域1.1万余亩,改造面积相当于1027个标准足球场。

项目建成后,区域内湿地污染物削减率提升10%~35%,新、老永安江水质由Ⅳ类提升至Ⅱ类,罗时江水质由Ⅳ类改善至Ⅲ类。目前,洱海水源治理关键指标已达国家优质水源标准。项目同步建成西湖生态监测中心、湿地管护调度中心等,配套实施信息化系统与管护设备,全面增强区域生态屏障管控能力。

二、强化技术支撑,智慧守护清波

深化产学研用融合,构建科学治理新格局。项目建设难点在于控制施工对新、老永安江的水质影响。为攻克此难题,建设团队通过多方协调优化施工方案,科学选择施工季节,积极引入“MABR曝气工艺”“生态滤料降磷技术”等先进手段,攻坚主要入湖河流治理,水质改善取得突破。全面启动《湿地“建—运—管”一体化技术研究》科研课题,系统研发高原湿地净化工艺、智能管理系统与生态种植技术,形成完整技术体系。项目累计获授国内外专利22项、软件著作权4项、省部级工法2项,发表SCI论文1篇,并获评“中国中铁2023年度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

建设团队充分发挥EPC模式优势,积极联动设计单位等,通过多次论证形成专题研究报告,合力促成“大理大学洱源湿地研究院”落地,成功将“十局力量”融入“洱源建设方案”的生动实践中。

三、推动实惠于民,助力乡村振兴

项目通过当地乡镇和村委会吸纳村民就近就业务工,种植海菜花、木瓜、水果莲子等特色作物,以点带面拉动全县各类水生经济作物种植,激活“以湿养湿”模式,释放综合生态效益,助力当地逐步从传统农业转向“生态+旅游”复合发展。据了解,通过电商平台,洱源的海菜花飞到了全国各地,年销售额达6000多万元,成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实写照。2024年,洱源县湿地可持续发展经验成功入选全国“绿色消费典型创新案例”。

如今,茈碧湖“幸福河湖”、弥苴河“最美古树群”等优质生态休闲空间,已成为当地深受欢迎的旅游打卡点,真正将惠民共享落在了实处。(图片由高家红 虞重庆授权提供)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