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铁时速屡创新高的当下,一趟往返于北京西站与山西灵丘大涧站的6437/6438次列车,历经7小时18分钟,用31个站点串联起的252公里路程,“慢”行穿梭于太行山脉,在京冀晋三地间勾勒出别样的民生图景,书写着资源互通、城乡融合的新答卷。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八纵八横的高铁网络不断缩短着三地的时空距离,但在广袤的山区乡村,尤其是京冀晋交界的太行山区,地理阻隔与基础设施差异,仍让部分群众面临出行难、出行贵的困境。而公益慢火车的存在,恰恰填补了快速交通覆盖的空白地带,成为沿线群众跨区域出行的刚需选择。
这趟列车最低票价仅几元,全程最高票价也不过30元,远低于汽车与高铁票价。对于往返京冀务工的村民、每周家校通勤的学生而言,这样的价格优势,正是公共交通服务民生本质的直接体现,不追求商业利润的最大化,而是以社会效益为导向,保障低收入群体、山区群众的基本出行权益。
31个经停站点覆盖着京冀晋交界的主要乡镇与村庄,包括奇峰塔站、白涧站等偏远站点。这些站点大多远离高铁线与高速公路,若仅依靠公路交通,村民跨区出行不仅耗时久,且受天气、路况影响大。而6437/6438次列车的稳定运行,极大便利了沿线群众出行,村民可搭乘它进城售卖农产品,学生能趁周末往返家校,患者也能便捷前往北京就医、实现当日就诊返程。这趟列车让公共交通真正延伸到乡村最后一公里,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民生纽带。除此之外,列车的全面升级,也进一步提升了沿线居民的出行体验。从烧煤取暖、门窗漏风到空调车底、干净静谧,车厢环境的改善,解决了冬冷夏热的问题,让慢旅途也有了舒适感,在保障“走得了”的基础上,进一步追求“走得好”,让山区群众也能共享交通发展的成果。
慢火车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民生出行层面,更在于它为沿线乡村搭建了一条低成本、高效率的物资流通通道,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以前,很多“藏在深山无人知”的农产品,由于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要么只能在本地低价售卖,要么因运输损耗大而滞销。而易县南城司乡的村民们,依靠奇峰塔站这个临时枢纽,只需要花少量运费,就能将山货运往北京、保定等城市。稳定的班次、实惠的票价,大幅降低了物流成本,也让农产品的新鲜度得到保障。每到收获季节,列车车厢里总能看到装满山货的编织袋,这些来自深山的特产,顺着铁轨走进了城市的超市、农贸市场和城镇市民的餐桌。
借助列车带来的客流,沿线村庄也纷纷发展起乡村旅游的配套产业。在十渡、野三坡等景区周边,村民开起了农家乐、民宿,摆起了山货摊位,游客乘坐慢火车而来,既能欣赏太行山水风光,又能品尝农家美食、购买特色山货,实现了“吃住行游购娱”的一站式体验。这种文旅融合模式,不仅让村民的收入渠道更加多元,也让乡村的产业结构从单一农业向多元服务业转型,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6437/6438次慢火车半个世纪的坚守,不仅记录着沿线群众生活的变迁,更折射出京津冀协同发展从物理连接到深度融合的转变。高铁、高速公路的建设,旨在打破地理阻隔,实现“一小时交通圈”。而公益慢火车的存在,以低成本、广覆盖的公共交通服务,推动了人员、物资、信息的双向流动,它不追求经济效益,而是以民生效益为导向,为沿线群众提供兜底的公共交通服务,让慢火车成为区域协同发展中温暖的存在,也让共同富裕的目标变得更加具体、可感。
在高铁呼啸前行的时代,6437/6438次列车的“慢”,恰恰是一种精准的“快”,它精准对接了沿线群众的民生需求,精准激活了乡村的产业动能,精准推动了区域的协同融合,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是速度的竞赛,而是让发展红利真正渗透到每一个角落。这趟列车将继续穿梭于太行山脉间,载着沿线群众的期盼,载着区域协同的梦想,向着更均衡、更普惠、更温暖的未来缓缓前行。(唐山工务段 杨岚亭)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