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北南山坪乡,晨雾还未散尽,年过六旬的林老汉一句话掷地有声,让初来乍到的“90后”农技员赵舜辉心头一紧:“你们那些花架子,在我这儿不好使!”这顿“闭门羹”,是赵舜辉响应“强化农业科技装备支撑”号召、扎根乡土后遇到的第一道,也是最棘手的一道关。两年多过去,群山依旧,人心已悄然改变。如今乡亲们见了他,总爱拽着他那双沾满泥点的手往屋里拉。从初遭质疑到渐成“贴心人”,这位年轻农技员用一双铁脚板丈量田埂,把专业论文实实在在地“写”进了沃野深处。
初心:从乡土中来,回乡土中去
慈利县南山坪乡,山峦叠翠,一片片“金叶子”般的烟田沿山铺展。烟叶本是农户重要的经济来源,却因病害频发与烘烤技术落后,增收的希望屡屡受挫。
慈利县农业农村局2023年数据显示,这个传统烟区产业发展一度停滞不前:全乡上等烟比例仅为58%,病害损失率高达11%,烟叶均价与农户收益均低于全县平均水平。
让“金叶子”真正变成“钱袋子”,成了驻村烟叶技术员赵舜辉心头沉甸甸的课题。这名出身湘西农家的青年,年少时曾亲眼目睹父亲因不懂病虫害防治,眼睁睁看着一季收成化为乌有。“那时我就盼着,要是有人能给咱农民教点真技术,爹也不至于白忙活大半年。”这份源于乡土的朴素共情,成为他大学毕业后投身农技推广的初心。
当前,我国农业正加速迈向现代化,但“技术落地难”仍是制约农业提质增效的关键堵点。赵舜辉想到了正陷于困境的南山坪乡。这里的山,和他老家很像,他懂农户看着作物受灾却无能为力的滋味。“让我去。”他主动向单位请缨。
为更快融入,这位“90后”技术员还发挥熟悉新媒体的优势,提前制作农技科普小视频,分享到各村微信群。“虽然一开始只有零星点赞,但他没气馁,依旧坚持更新。”这些“数字伏笔”,为他日后开展工作悄然打开了局面。
破冰:用脚步丈量民情,以专业赢得信任
信任,是赵舜辉必须跨过的第一道坎。初来乍到,林老汉就给他泼了盆冷水:“你们那些花架子,在我这儿不好使!去年来的技术员,教的方法不管用,我家烟田还减产了!”
面对质疑,赵舜辉没有争辩。他后来坦言,那次被拒后,自己在田埂上坐了许久:“不被信任,那种心累远胜过身体的疲惫。但也让我清醒,必须用行动证明自己不是‘花架子’。”他坚信“脚底沾满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那段时间,他清晨挨家挨户查看烟田,傍晚坐在农户家门口,听他们讲田里的难题与过去的教训。
走访中,他敏锐地发现林老汉家马铃薯田出现异样。连续三天蹲点观察、拍照取样,晚上查阅资料,最终确诊为马铃薯Y病毒危害。当他带着针对性方案再次登门时,裤腿上的泥点、手机里的照片和详细的笔记,成了最好的“介绍信”。
防治方案有效控制了病害。曾经的“倔老头”态度大变,成了新技术的“铁杆粉丝”,还主动腾出自家烤房,帮赵舜辉搭建“田埂课堂”。林老汉的转变,成了最有说服力的活教材。在他的带动下,几位原本观望的种植能手也陆续加入学习新技术的行列。
年底一算账,林老汉家的烟叶收入比上年多了1.2万元,刚好够给孙子交大学学费。“要不是小赵,这钱还得跟亲戚凑!”林老汉逢人就夸。据统计,全乡因精准防控和新技术应用而实现户均增收超8000元的烟农,占全部烟农七成以上,林老汉正是其中一员。
(赵舜辉在农田对烟农进行技术指导)
攻坚:把论文写在大地,让技术落地生根
赵舜辉深知,技术若不能落地,便是无根之木。他的实践,直指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痛点。
他将“金叶课堂”搬到烤房旁、田埂上,覆盖全乡10个村。面对理解有困难的乡亲,他把复杂的烘烤工艺编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 他发布的50余条农技短视频,已成为覆盖全乡烟农的“屏幕上的农技课”,在田间地头随时可查。这些屏幕上的“行走教材”,真正把论文写在了南山坪的沃野上。
(赵舜辉为烟农排除烤房故障)
他的努力,成为南山坪乡提升烟叶价值链的缩影。在政府与烟草公司推动下,智慧烘烤工场在全乡建成并投入使用。“以前全凭老师傅的经验烧煤看火,现在通过手机上的‘智慧烟草’APP就能实时监测并精准控温,烟叶质量稳定多了。”曾受益于赵舜辉指导的烟农李斌说。
技术的价值,更在危急时刻彰显。今年初夏,一场数十年不遇的暴雨夜袭南山坪乡。凌晨5点接到险情报告,赵舜辉冒雨冲向灾情最重的田块,嘶吼着指挥排水、加固田垄,与大家并肩奋战。数小时抢险,险情控制后,他又立即协助核查损失,为烟农撑起“防护伞”。
答卷:金叶映照初心,奋斗不负沃野
七百多个日夜的坚守,并非没有牺牲。今年3月女儿周岁生日时,赵舜辉因守护育苗大棚未能回家。一次与家人的视频通话,便是他对女儿生日的全部陪伴。手机屏幕那头,女儿咿呀学语,对他露出天真笑容;屏幕这头,这位在田间地头从不言苦的硬汉,瞬间湿了眼眶。这份对“小家”的亏欠,融入了对“大家”丰收的守望。
有村民问他:“这么拼,图个啥?”望着漫山金黄的烟田,赵舜辉沉默片刻:“我爹常说,‘地是最诚实的,你用了多少心,它就给你多少回报’。咱搞农技的,既要让‘金叶子’长出好品相,更要让乡亲们的‘钱袋子’鼓起来。看见烟苗绿,我心里踏实;闻着烤房香,我觉得值。”
汗水浇灌出丰收的硕果。秋收时节,南山坪乡千亩烟田里,叶片肥厚、色泽金黄的烟叶迎风摇曳,田间地头洋溢着欢声笑语。据湖南烟叶信息管理系统2025年统计数据,与赵舜辉2023年底初到之时相比,全乡烟叶产业实现“两升一降”:上等烟比例从58%提升至66%,均价每公斤提高1.5元,病害损失率从11%降至5%以内。在种植面积减少540亩的情况下,总产值和亩均收入实现双增。这扎实的收获,正是“藏粮于技”战略在基层的生动体现。
(赵舜辉在烤房进行烘烤技术指导)
这份写在田野上的成绩单,正是对“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的响亮回答。赵舜辉的探索,其价值已超越千亩烟田。他蹚出的,正是一条科技、人才与乡土社会深度融合的新路;他证明,乡村这片希望的田野,永远是年轻人干事创业、实现价值的广阔舞台。
正如他在日记本扉页所写:“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从大学同窗到县乡同事,从邻县“90后”技术员到返乡创业的“新农人”,越来越多年轻人正循着他的足迹,把实验室搬到田埂,把论文写成丰收。在广袤的乡土中国,还有无数个“赵舜辉”正将论文写在大地,把成果留在农家。当宏观政策的活水持续滋润乡村振兴的沃土,当“下得去、留得住、能成长”的机制保障愈发坚实,当更多青年选择向下扎根、向上生长,这一片片承载着汗水与希望的“金叶子”,必将铺就一条条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金路子”。(欧前佚)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