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11月13日从甘肃省政府新闻办获悉,“十四五”以来,平凉市聚焦“全省工业转型发展创新区”目标,深入实施“强工业”行动,推动工业经济实现了总量与结构的双提升。今年1-9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1%,增速位居全省第5位,转型成效显著。
煤炭产业“压舱石”作用凸显,清洁高效利用成主旋律。 平凉市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作为首位产业,实施了21项煤矿智能化改造项目,建成千万吨级智能化选煤厂1座、智慧矿井4座,10户企业入选省级绿色矿山,新增煤炭产能690万吨,占全省总产能的42%。同时,该市完成3户火电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建成了20万吨聚丙烯高值化产业园,并积极推进50万吨煤制尿素等项目。目前,首位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已超过85%。
在巩固首位产业的同时,传统产业也借力技术改造与数智赋能,实现提质增效。 在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绿色建材等领域,红峰机械、虹光电子等企业的产品已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或填补了省内空白。全市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户、省级33户,5户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平凉市绿色建材、静宁县苹果加工产业集群分别被认定为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海螺水泥、红峰机械等4户企业入选省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
新兴产业的布局与培育同步加速,为发展注入新动能。依托国维淀粉公司,引进实施量维生物、新仰韶酶制剂等一批延链补链项目,中粮集团30万吨淀粉糖项目稳步推进,构建“淀粉-淀粉糖-发酵产品”产业链。此外,该市探明白云岩(镁矿)资源量达7亿吨,并已与中国五矿集团达成合作,镁基新材料产业的布局正在加快。
下一步,平凉市表示将持续深化“强工业”行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与未来产业布局,全力打造全省工业转型发展创新区,为甘肃工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平凉力量。平凉以传统产业升级为根基、新兴产业培育为引擎的发展模式,为西部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样本,其绿色转型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成效,充分彰显了地级市在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上的创新活力。
(中国日报甘肃记者站 记者:马静娜 胡雨濛 实习生:黄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