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戏曲现代化探索之路上,基层院团的创作时常迸发夺目光彩。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建湖县淮剧团创演的大型现代淮剧《燃尽硝烟》,以完整的艺术呈现、真挚的情感表达与深刻的精神内涵,展现了基层院团难得的创作水准。该剧以四折两楔子的传统结构为框架,以抗日英烈陈中柱与遗孀王志芳的真实事迹为核心,构建了一段关于生命尊严、民族气节与文明坚守的动人史诗,于历史烽烟中提炼永恒的伦理坚守,引发对文明价值的深层共鸣。
一、结构之谨:传统框架中的历史叙事
戏曲结构美学是衡量作品成熟度的基础标尺。《燃尽硝烟》采用 “四折两楔子” 经典结构,既遵循传统范式,又暗合现代戏剧叙事逻辑,使全剧脉络清晰、张力十足。第一场 “夜别” 以 1938 年徐州战场为背景,通过王志芳夜候丈夫的生活场景,巧妙交代人物关系与时代背景,“抓周礼” 的细节隐喻乱世中对文明传承的坚守,贯穿全剧的 “同心锁” 意象既是夫妇情深的见证,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两个楔子起到极佳的叙事调节作用:前楔子以日军旅团长的叫嚣烘托陈中柱的作战威力,后楔子通过李长江投敌与陈中柱 “绝不附逆” 的抉择强化戏剧张力。第二场 “重逢” 的双线叙事与隔空对唱,将战场内外的相思之苦渲染得淋漓尽致,儿子夭折的悲剧与王志芳寻夫历程,既控诉战争残酷,又塑造其坚韧性格,更通过营救情节升华出国共合作的民族大义。第三场 “寻骸” 与第四场 “索颅” 构成全剧高潮,剧情层层递进,将戏剧冲突推向顶点,为主题表达奠定坚实基础。
二、选材之特:真实故事中的精神震撼
作品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题材的选择与开掘。《燃尽硝烟》最动人之处,在于其选取的真实故事所蕴含的强大精神力量。编剧俞思含以真实历史为骨架,艺术化提炼抗日英烈事迹,其中王志芳赴敌营索回丈夫头颅的情节源自史实,既具传奇性,更触及人类文明最根本的伦理底线。
作品聚焦 “寻骸”“索颅” 核心事件,具有跨越文化的普遍意义。这一主题与古希腊悲剧《安提戈涅》的收尸母题形成跨时空共鸣,都是对生命尊严的坚守与对暴力的反抗。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王志芳的索颅行为既承续了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的传统伦理,又融入近代中国的民族气节,实现个人情感与民族精神的高度统一。剧中对日军旅团长南部襄吉割颅动机的复杂刻画,超越了简单的善恶对立,触及暴力与人性的深层关系,其最终归还头颅的决定,彰显了人类良知对暴力的本能抗拒,这正是文明延续的精神密码。
三、舞台之实:基层院团的艺术追求
一部优秀戏曲的成功离不开全方位的舞台支撑。《燃尽硝烟》在表演、音乐等方面展现的专业水准,打破了对基层院团的固有认知。演员们以真挚情感与娴熟技巧塑造鲜明人物形象:王志芳的扮演者李志芬将角色从温柔妻子到巾帼英雄的转变演绎得层次分明,“寻骸” 一场中通过眼神、身段与唱腔的细腻变化,展现内心巨大波澜;陈中柱的扮演者何敏星塑造了有血有肉的抗日将领形象,打破英雄人物的刻板印象。音乐设计在保留淮剧特色的基础上有效创新,主题曲悠扬婉转,不同场景唱腔各具特色,集体合唱 “愿以此身化长风,拂遍关山九万重” 更增强了作品的史诗感。舞台呈现不追求奢华,以简洁写意的舞美、考究的服饰道具,结合芦苇荡、蚌蜒河等苏北地域元素,营造出鲜明的时代氛围与情感意境。
四、价值之远:从地方叙事到文明共鸣
《燃尽硝烟》的价值不仅在于艺术成功,更在于为当代戏曲创作提供诸多启示。作品对国共合作主题的正面表现,展现了开阔的历史视野,契合当代社会对民族团结的价值追求。在文化传承方面,该剧既保留淮剧唱腔婉转抒情、语言生动质朴的特色,又通过现代题材拓展了剧种表现力,剧中苏北民间语言与地域元素,使地域文化得到鲜活传承。从更广阔的文明视野来看,作品蕴含的对生命尊严的坚守、对暴力的反抗等普世价值,能够引发不同文化背景观众的共鸣,实现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当然,作品仍有提升空间:南部襄吉的心理动机可进一步深化,部分唱段可再作锤炼。总体而言,《燃尽硝烟》是一部艺术完整、情感真挚、意蕴深厚的优秀作品。建湖县淮剧团以这部作品证明,基层院团完全有能力创作出高水准、广影响的佳作。它所展现的不仅是一段地方抗日历史,更是人类面对暴力时对文明底线的坚守,这种精神价值的提炼与表达,让作品拥有了超越地域与时代的生命力,值得更多关注与期待。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